密诏入京引发流血政变,太平天国的后半程:堡垒都是从内部瓦解的

太平天国自创立以来一直以势如破竹的气势在清朝疆土上四面出击,1851年,洪秀全率领部将从广西出发一路北上,至1853年攻下南京之后,将其定为天国首都,开启了新一阶段的天国历史。

可以说在1856年之前,太平军通过北伐、西征,以一种占据上风的进攻态势对清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清政府面对太平军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打散太平天国。但俗话说得好,最坚强的堡垒往往不是从外部被攻破,而是内部自我瓦解的,太平天国也是如此,而这就要说到1856年震惊中外的天京事变了。

东王杨秀清在起事之初曾以“天父”自居,洪秀全自称是天父的次子。尽管在世俗之中洪秀全为天国的最高领袖,但在思想“中西混杂”的太平天国,四不像的基督神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洪秀全自然也就在神权方面低杨秀清一级,成为了他的“儿子”。

在世俗世界里,洪秀全是君,杨秀清是臣;但在宗教世界里,杨秀清是父,洪秀全是子。这样一来,二人在权力分配上就产生了错位。到底谁指挥谁?

当初封王时洪秀全还给自己挖了一个坑,他规定除天王外,东王有管制其余诸王的权力。这一切使得杨秀清的权力愈发膨胀,对其余诸王乃至洪秀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1856年8月,权力欲望愈发膨胀的杨秀清做出了一项惊人的举动,他再次以“天父降临”为由令洪秀全赶赴东王府听令,并令洪秀全封其为“万岁”。尽管洪秀全在天国后期多次加封已去世之人为“万岁”,但那是天国后期为稳定人心而实行的无奈之举。

1856年正是太平天国发展势头强劲之时。杨秀清对“万岁”封号的重视,暴露了他对权力的渴望。他想获得与洪秀全平起平坐甚至比洪还高的地位,这是洪秀全所万不能接受的。杨秀清的疯狂举动成为天京事变的导火线。

事变之前,韦昌辉与石达开都在远离天京的外地进行督战,与传统观点认为韦、石二人都是奉洪秀全密诏而返回天京不同,现有研究表明,韦昌辉返回天京时是有数千名将士跟随的,若是秘密回京,怎会带领如此多兵士且正大光明地回到天京,所以说得通的解释是,韦昌辉是奉杨秀清的调令而回京的,石达开的突然回京也是如此。

回到天京之后的韦昌辉率兵驻扎在城外,而一封看起来并不“正规”的密函也从宫中传到韦昌辉手中。显然洪秀全是抓住了韦昌辉孤注一掷的想法,认为他即使没有收到正式的诏书也会根据密函展开行动,而且,这封不正规的密函又为洪秀全日后推脱责任提供了依据。

1856年9月4日夜,事变在黑夜的掩护下悄然进行,韦昌辉率军在宫内人员的接应下进入天京。至次日凌晨时分,韦昌辉率领士兵进入没有武装力量保护的东王府,将包括杨秀清在内的东王府上下全部杀死。至此一场血腥政变暂时结束。

当然,韦昌辉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出于对北王的忌惮,洪秀全令石达开诛灭北王韦昌辉,而石达开在行动结束之后也因受到洪秀全的猜忌而出走。

尽管太平天国的衰落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但天京事变的的确确给太平天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经此一事,太平天国不复当年起兵时众兄弟一块使劲以推翻清政府的美好局面,诸王非死即走,洪秀全成为了天京城里的孤家寡人,而太平天国所宣扬的博爱、平等的“天国理论”,在血腥的屠杀下也成为空谈,天国自此不太平。


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