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一百二十年前中日之间爆发的一场战争,短时间内迅速改变了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经此一战,日本成功获得巨额赔款转移了内部经济危机,占领了台湾、澎湖、辽东(后清朝赎回)等战略要地,自此终于拿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列强俱乐部”门票;而自诩“天朝上邦”的大清王朝则割地赔款,迅速从“同光中兴”的幻想中跌入了无底深渊。那么这场战争为什么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双方进行了什么样的准备?又如何善后?我们便从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的命运入手,窥探一下一百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步履维艰的巨龙

首先请大家记住一句话:在清朝,皇室的利益永远大于国家的利益,一旦皇室失去权力,国家对他们来说则毫无意义。

在分析晚清政治的时候,如果不能理解并牢记这句话,我们很可能就无法理解慈禧太后的各种举措。

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慈禧剧照

关于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内部情况,我们需要了解几个背景:

背景1: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开始重用洋务派,洋务运动开始。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下,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军械所(1861 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1865 李鸿章)、金陵机器制造局(1865 李鸿章)、福州船政局(1866 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1867 宗厚 后转为李鸿章)。有清以来汉族大臣第一次大规模进入权利中心。随后李鸿章开始主持建设北洋水师,1885年,淮军又在冯子材等人的带领下力抗法国。此时,由于曾国藩和左宗棠相继去世,李鸿章的势力几乎已经代表了中国陆海军的最强力量。由于李鸿章的得势是慈禧重用的结果,所以李鸿章自然而然成为了后党的领袖人物,可这并不能完全洗刷“拥兵自重”给他带来的猜疑。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前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李鸿章《入京》

背景2:光绪帝成年后一直没有亲政,帝后之间有关权力的矛盾始终无法缓解。但是慈禧赖在权力中心不走的行为于情于法都不合理,所以慈禧提出重修颐和园,待颐和园修好后便搬离皇宫,允许光绪帝亲政。在这种情况下,光绪帝和很多大臣都热切期盼颐和园赶快上马、赶快修好、赶快实现皇帝亲政。由于官员腐败,颐和园修缮费用比实际支出要多出许多倍,户部拿出全部存银都无法填补大坑。当时的户部尚书——“救时宰相”阎敬铭拿不出钱,消极对待颐和园大修,于是在多方压力下离开了权力中心。

阎敬铭回到老家,不仅捐资助学,还热心地方上的公益事务。他见陕西偶有灾年,饿死人众,于是倡议修建粮仓,用以囤粮赈灾。得到政府同意后,他牵头,历时4年终于修建了占地20余亩的丰图义仓。

光绪十八年,阎敬铭病死于陕西老家。慈禧追赠太子太保,又赐谥“文介”。

就在阎敬铭死后不久,关中闹了大饥荒。幸得丰图义仓囤粮充足,这才没有像历年那样,发生饿死人的事情。众人对阎敬铭感恩不尽,纷纷称赞他为“救时宰相”。

背景3: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鉴于朝中“洋务派”实力日益强大,军机大臣李鸿藻(跟李鸿章没亲戚关系)感到自己势单力薄,于是拉起一个“清流派”。而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翁同龢成为了“清流派”举足轻重的人物。翁同龢是咸丰六年的状元,后来成为了光绪帝的老师。光绪帝小的时候害怕打雷,每逢打雷就躲在他怀里。(光绪)或捋其髯,或以手入怀抚其乳(《崇陵传信录》)。由此可见光绪帝跟翁同龢的关系有多好。此时的翁同龢既是“清流派”又是帝党,于是他极力试图平衡“浊流派”和后党的权力。翁同龢接任户部尚书之后马上筹钱修颐和园,生怕耽误了光绪帝亲政。

“近来世议,以骂洋务为清流,以办洋务为浊流”——吴汝纶

“言官制度最足坏事。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亦不考究国家利害,但信口开河,藉此以出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天下事,为之而后难,行之而后知。有许多言官,遇事弹纠,放言高论,后来放了外任,负到实在事责,从前芒角,立时收敛。”——李鸿章

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当时修颐和园是重中之重,北洋水师只能边儿去

虽然晚清官场纷繁复杂,但是看完这三个背景介绍想必大家对晚清官场的脉络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我们通过一张图再来认真捋顺一下:

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矛盾”似乎是中国官场经久不衰的话题

上图列举了中日甲午战争前朝中帝后势力和翁同龢、李鸿章之间的关系。蓝线表示利益,红线表示冲突。

1线:帝后同为统治者,维护统治集团利益责无旁贷。

2线:帝后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暗自争斗。

3线:翁同龢的帝党和帝师身份让他和光绪帝的关系非常亲密(后来也不行了,不过那都是后话。)

4线:看似本应对抗的翁同龢和慈禧此时却是某种程度上的同盟(或者说没关系,起码无明显对抗),首先因为慈禧和翁同龢是君臣关系,其次是为了制衡李鸿章。

5线:李鸿章毫无疑问是后党,所以与慈禧关系密切。

6线:但是不要忘了,1线才是这个图表中最重要的线,李鸿章日益强大的实力引起了慈禧的警觉,于是打压接踵而至。

7线:李鸿章翁同龢之间的关系自不必说,又有私仇又有公怨,对抗很严重。

8线:李鸿章跟日本骨子里是惺惺相惜的。李鸿章太了解日本,怕打坏了自己的淮军和北洋舰队,再加上李鸿章在日本又有很多个人利益存在,所以李鸿章力主避战。

9线:对于翁同龢来说,与日本开战百利无害。既能实现自己学生的强君梦,况且又能借日本之手打压李鸿章,何乐而不为?

10线:久居深宫的皇帝不了解日本的真实实力,光绪向来希望自己有所作为,打不过英美俄憋了一肚子气,如今你小日本还想上蹿下跳,朕打死你!(当时在中国拿日本和中国相提并论简直就是骂人。)况且又能借日本之手打压李鸿章,何乐而不为?

11线:慈禧对日本的态度和光绪一样(其实绝大多数大臣都一样),认为日本蕞尔小邦,肯定能打赢。况且又能借日本之手打压李鸿章,何乐而不为?

(李鸿章:我TM。。。)

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当时的李鸿章怕是没有听雨的闲心

与翁同龢内有光绪帝支持,外有修颐和园的“政治正确”不同,李鸿章当时确实是处在深深的矛盾当中。

翁同龢就任户部尚书后对李鸿章一毛不拔,李鸿章只能想办法自己筹钱。但是重臣筹钱买军火向来是历朝历代的大忌。此时朝廷一面挨打,一面又觉得自己是天朝上邦,你倭寇天生比我矮一头,我北洋水师“在亚洲范围内不惧怕任何对手”,杀你都不用牛刀!但是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已经深深认识到日本的威胁了,只可惜只要李鸿章一张口说实话,“帝党”就骂他畏敌避战,太后就觉得他又想要钱扩充实力。

李鸿章不得不小心平衡,又得养活舰队,又得不让慈禧觉得自己拥兵自重。慈禧太后修颐和园的时候李鸿章还出了不少力,“海军巨款”被朝廷挪用吃利息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888年,北洋海军购进“致远”号、“靖远”号、“经远”号、“来远”号之后七年再无新舰。直到甲午战争暴发,慈禧终于下令全部提出“海军巨款”交给北洋舰队,可惜此时“黄花菜都馊了”。

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李鸿章

李鸿章于公不想与日军开战,于私也是不想。首先李鸿章已经看出来了,所谓“中日开战”不如说是淮军和北洋水师与日本开战,因为当时的绿营和八旗兵丁实在是太垃圾了,有战斗力的军队也不会被派来帮他。淮军和北洋水师是他的命根子,如果打没了对自己的实力影响太大。所以即使到了战时李鸿章也在反复强调“保舰”。况且李家在日本也颇有资产,可以说中日开战对李鸿章百害无利。

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战争已无法避免。就在矛盾与纠结当中,李鸿章被“赶鸭子上架”,淮军和北洋水师终于站在了日本军队的面前。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比较明显。这表现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的胜利;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以及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政变遭到失败等。法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但是,面对日本这个东亚邻居,清王朝官僚体制的腐朽僵化迅速现了原形。

沉没的甲午——中日黄海海战(1)

北洋水师“定远”舰

下节我们聊一聊日本明治维新时的海军发展和朝鲜半岛之于东亚的重要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