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栽培小麦,采用稻茬麦少、免耕机条播,具有哪些优质

我们在种植小麦的时候,对于采用少、免耕机条播的方法,具体有哪些意义和优势,有哪方面值得我们去作为推广的原因。这种种植方法,在冬天种植的时候,相比其他的种植方法有哪些优势值得作为推广,下面的文章内容,就来给大家好好介绍一下采用少、免耕机条播的方法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去推广。

稻茬麦采取少、免耕机条播的方法,由过去的耕翻整地,碎堡播种改为免耕或旋(少)耕,使麦田上层土壤的生态环境,起了根本的变化。一是少、免耕种麦,保持了种水稻时原来土壤的上下层次;二是表土原样未翻动,土壤下层毛细管可直达土表,而耕翻整地原来毛细管被切断,上层表土是由若千个小土块重叠堆集而成;三是少、免耕土壤肥力由上向下递减,表面最高,而耕翻土壤常因表土下埋,上下肥力不规则,无明显差异。

播种方式由撒播改为机条播,不仅播种质量高,种子分布均匀、深浅一致,而且条播麦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中后期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田间管理,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和培育壮秆大穗。

这些生态环境的变化,促使麦作生产采取相适应的新技术,建立新的高产栽培体系,而获得理想的效果。

一、少、免耕机条播麦田土壤含水量较高

少、免耕机条播麦田表层土壤比较紧实,降雨后水分渗透率较低,泾流量较大,而土壤中水分状况较稳定,变幅较小。据南京农业大学张国富等研究,少、免耕麦田各生育阶段土壤各层次的含水量均高于耕翻麦田。不同土层含水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孕穗以前,孕穗后差异较小。

二、少、免耕麦田具有增温效应

据镇江市气象研究所1985试验资料:稻茬少、免耕麦田表上疏松,麦苗长势较好,覆盖面大,减少了蒸发耗热,从而提高了地面和地中温度。

(一)冬前和越冬期增温效应据试验,晴天增温较多,云天次之,阴雨天较少。而且不论冬前或越冬期间,均以0~6厘米增温效应显著,晴天和云天在0.5℃以上。越冬期在雪被覆盖条件下,0厘米、5厘米的温度分别比对照高0.7℃、0.3℃。

(二)昼夜温度升降比较

据试验记载,少、免耕麦田除0厘米外,白天升温幅度较对照多0.3℃以上,夜间0~5厘米的辐射降温又较耕翻地少0.5℃左右。可见少、免耕麦田在增温时能多贮存热量,而在辐射降温的时间里又能截取热量,这对农作物越冬期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三)防御冻害的效应

小(大)麦遭受冻害程度的大小,除与本身的耐低温能力有关外,还与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试验表明:稻茬少、免耕机条播种麦能够提高小麦的耐低温能力,同时它减弱了低温强度和缩短了低温持续时间。

1.最低温度

1985年1月14日强冷空气过后,最低气温出现的极端值为-7.8℃,免耕麦田0厘米最低温度为-9.5℃,比耕翻田-11.0℃高1.5℃。整个越冬期从12月17日至翌年2月15日,0厘米最低温度≤一8℃的天数少、免耕麦田为4天,耕翻麦田为10天。

2.低温持续时间

据调查少、免耕麦田在1984年冬季连续5天最低温度-5℃的只有一次,而对照为3次,其中12月24~30日连续7天最低温度均在-8℃左右。整个越冬期间最低温度≤-5℃的天数少、免耕麦田有20天,耕翻麦田则为28天。可见少、免耕麦田低温持续时间短,强度亦较弱。

3.有效积温

在越冬前少、免耕麦田0厘米≥3℃的有效积温为493.5℃,比耕翻麦田475.6℃多17.9℃;越冬期间少、免耕麦田0厘米≥3℃的有效积温为76.3℃,比耕翻麦田68.2℃增加8.1℃;≤0℃的负积温少、免耕麦田为-6.7℃,耕翻麦田为-10.5℃,高3.8℃。

由于少、免耕麦田有效积温多,负积温少,有利于培育壮苗安全越冬,受冻程度比耕翻麦田轻。

好了,大家看完之后是否就觉得采用少、免耕机条播的方法相比其他的种植方式更具有优势了呢,如果大家对于采用少、免耕机条播的方法有其他的看法和见解,可以在下方评论区发表一下,让大伙儿一起学习一下,一起探讨,种植出更加优质的小麦。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