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读红楼——第十集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第十集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承接上集,人间“太虚幻境”——大观园女儿国来啦!

一开头就是《晴雯歌》变调欢快版,好不开心好不热闹的节奏,紧接着一串姊妹的特写亮相,可见大家对大观园的向往~

宝玉跑得太快我怎么截都是糊的

平、袭、紫、鸳乃四大丫鬟,这里就少了首席大丫鬟鸳鸯姑娘

三春

宝黛钗袭

“有凤来仪”,赐名“潇湘馆”。当初大观园试才,宝玉就表示最喜欢这里,后面和黛玉商量住哪里时也觉得黛玉最适合潇湘馆,正好和怡红院离得又近

湘云起哄:“咱们把她抬进去!”还真是被抬起来进去的

哈哈,湘云和三春抬黛玉,宝姐姐在后面微笑,难以想象宝姐姐也跟着抬啊… 宝玉在后面有些担心的舞着扇子,好像在说:“快放下来吧,小心些!仔细撞倒哪!”

有很多怪石和奇花异草的蘅芜院。宝姐姐的居所

怡红院。怡红公子不好意思啦

左边的宝姐姐胳膊搭在黛玉肩上呢。更显自然

蒙眼的手帕是几条续起来的,细啊。别的电视剧都是用一条布巾蒙着,一看就是事先准备的。

这幅画就是几位佳丽自己画的好像,宝姐姐去年做节目时候好像说过,都不记得在画什么了,就是几个人随便画画的。看来是三年情趣培养的功效啊~

群芳作画的场面

艳冠群芳

应该是在写“怡红快绿”

黛玉抚琴。晓旭特地去找古琴大师学了,虽不可能练到什么地步,但至少指法、姿势等不会错的。

红彤彤的枫叶下的宝黛 拉手在夕阳下跑

妙玉,非正式出场。冷艳气质直逼屏幕。

给了湘云金麒麟一个特写,又一个伏笔。

正册十二钗终于全出场了。

这时还未到刘姥姥给起名字的地方,不过字幕标注了也是为了大家明白。

注意巧姐干干的、有些起皮的小嘴唇,这是出水痘了生病呢,细节着眼。

这一家四口多和谐,琏二爷,你何苦在外面。。。。

巧姐的小手还涂了红指甲呢

毁三观

贾琏饰演者高宏亮可是很纯情的,他说他演色眯眯的状态时就把看到的美女想象成红烧肉,跟多姑娘这段算是比较有力的诠释了。

古人偷情赠送头发是什么意思?生怕没有捉奸赃证?青丝=情思。取其音,并藏结发之意。

平儿发现头发,贾琏威逼利诱欲索取回。

凤姐冷笑道:“这半个月难保干净,或者有相厚的丢失下的东西:戒指、汗巾、香袋儿,再至于头发、指甲、都是东西。”一席话,说得贾琏脸都黄了。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这里要是按原著拍会更可爱娇俏:平儿指着鼻子、晃着头笑道

:“这件事怎么回谢我呢?”

琏二爷,你底气还挺足么!

一向温柔平和的平儿难得霸气了一回。

凤姐“哼”得好俏皮的样子

依照贾母所喜点了热闹戏和甜烂的食物。以前看到不少说这里表现出宝钗可以奉承贾母云云。其实,为长辈着想,也不是什么坏事,未必只是为了讨欢心。

宝二爷不由自主称赞宝姐姐,本来给宝钗过生日比黛玉以往的隆重已经让林妹妹心里不大自在了,现在宝玉又这样,林妹妹心下不自在:“林黛玉道:‘安静看戏罢!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

红楼十二官里戏份最多的芳官、龄官出场。

龄官跟黛玉也太像了吧!怎么找演员的啊?应该说很辛苦的吧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像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姐姐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

被人比作“下九流”的戏子,生气是很正常的,何况是心高气傲又觉得自己寄人篱下的黛玉。只是这里黛玉本来最多只是有点不开心,并没生气的,宝玉多事给了湘云一个眼神,黛玉反而不爽了。

书上这段故事的结尾是“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

这里的改编和前面“送宫花”一节一样,让我有些疑惑。从原著后文来看,湘云黛玉彼此并未生气,其实87版里演的后面也没有,只是二人都同时生了宝玉的气。但是这里给了湘云一个特写,看了一眼黛玉然后气鼓鼓的。似乎与后面和黛玉反而好好的有些矛盾。

另外,就是礼节问题,宝钗生日,薛姨妈、贾母、王夫人等都在场,黛玉就这样生气离开大不妥,这段已经删减了黛玉点戏时让王夫人、薛姨妈的戏份,又加上这个,越发显得黛玉太不懂事了,不知编剧这里是何用意。

还是那句话,从原著考虑,有些改编我作为读者和观众不能完全认同,但是87版的演绎我还是喜欢的,比如这里,黛玉离去,右边的湘云依然气鼓鼓地,旁边的薛姨妈拿帕子给她擦脸她也不领情,小姑娘闹脾气的感觉惟妙惟肖

这是湘云打了一下宝玉的手,宝玉疼得甩手呢

注意右边一脸疑惑与惊愕的翠缕。都说有其主必有其仆——宝玉的丫鬟娇生惯养,黛玉的丫鬟聪慧温柔,宝钗的丫鬟灵巧知礼,迎春的丫鬟放肆胆大,探春的丫鬟霸气自律,贾母的丫鬟大气不屈——总之就是各人的丫鬟性情与主子的性情有关联,要么相似,要么互补。所以湘云的丫鬟翠缕比湘云更憨厚。湘云心里自悔,不方便再到黛玉处休息,只好先在贾母处,这是看见宝玉来了,找到了撒气的人。还怕宝玉不明白,“收拾东西,明天就走”是因为生他的气。

湘云:“她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她,使不得!”

宝玉急坏了,“我是为你好,你怎么生我气呢!”宝玉大为紧张,赶紧向湘云解释,使眼色只是怕她和黛玉之间有矛盾,实在是为她们俩好。宝玉这样一解释,湘云知道误会了宝玉

忽然想到,湘云受了委屈还可以吵嚷着要“回家去”,虽然从后文我们知道湘云在家过得也很艰难,叔叔婶婶对湘云不好,湘云在贾家反而过得最舒服,但说到底湘云也是姓史的,家里再艰难,毕竟还有个自己“家”啊;可黛玉呢?林家可是“实没了人口”“林家的人都死绝了”,妹妹要是不住贾家就无家可归了呀!唉,都是薄命女儿,难怪她俩最亲近!虽然吵得最多,但其实关系也是最好的

黛玉推宝玉出去

“那宝玉只是呆呆的站着。黛玉只当他回去了,便起来开了门,只见宝玉还站在那里。黛玉反不好意思,不好再关,只得抽身上床躺着。”

“这一节还恕得。再你为什么又和云儿使眼色?这安的是什么心?莫不是她和我玩,她就自轻自贱了?她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贫民的丫头,她和我玩,设若我回了口,岂不她自惹人轻贱呢?是这个主意不是?这却也是你的好心,只是那一个偏又不领情,一般也恼了。你又拿我作情,倒说我小性儿,行动肯恼。你又怕她得罪了我,我恼她。我恼她,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

宝玉欲辩解,妹妹步步紧逼。注意第一句,“还恕得”的“一节”指的是“拿我比戏子取笑”,可见若只有比戏子一件事黛玉并没多生气。

宝玉给湘云使眼色,在黛玉看来,便使湘云的无意成了有意,因为宝玉的心里一定认为湘云的话会伤害黛玉的自尊心,才会给湘云使眼色的

林黛玉见他去了,便知回思无趣,赌气去了,一言也不曾发,不禁自己越发添了气,便说道:“这一去,一辈子也别来,也别说话!”

宝玉愣了一下,还是径自走了。

黛玉的“与你何干”,宝玉理解错了,他以为黛玉把他所有的付出全磨灭了。于是他灰心了,转身离开了。

宝玉

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和姐妹们玩耍的情景

黛玉的这张实在太黛玉,已成为经典剧照之一。手拉手转圈圈的图太难截,全是糊的 , 不过从衣服可以看出来宝玉左手黛玉,右手宝钗,宝钗右边是袭人,黛玉左边是紫鹃,中间是迎春和香菱。

这里后面还有宝玉摔倒黛玉拍手的镜头,好可爱,可惜怎么截都是糊的,只好放弃

自以为悟了。看这决绝的表情。宝二爷,您迟早会悟的,不过不是现在

宝姐姐焦虑了,“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书上写的是黛玉晚间与湘云看,次日又拿与宝钗看。可见,黛玉湘云反而没有因为此事生气。都是宝玉多事,他也算自讨苦吃了

自悟禅机。剧里三人一起看的,湘云和黛玉对视一笑,什么都不用多交代了

“宝玉,我问你: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之不能答,因为他“心怀杂念”,想不到答案。其实宝玉应该答一句“与我何干”。这便是彻悟的禅机所在。然而宝玉是“圣之情者也”,如何会“断痴情而归禅道”。

黛玉小觑,被湘云鄙视了:这么二,还参禅呢?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一语成谶。

宝黛共做的这首偈子(一种佛家写的诗)好像有些隐晦暗示宝黛爱情的意思,很多书里有较详细的解释,我就不多说了。

“宝姐姐大讲堂”开讲。因为87版演过这段,所以对提到的神秀和惠能的两首著名的偈子印象很深。

看到黛玉笑得如此灿烂,宝玉情不自禁也笑开了怀

“二爷,茗烟传话进来,帮二爷买的书搞回来了!”

走之前回头望了黛玉一眼,细节处处见真情

茗烟偷偷运书被王熙凤截住一段小原创有意思 87版处处是经典。

看把宝玉乐得!

书瞬间撒了一地,吓得茗烟轻功都使出来了,拾书的当中还不忘看看有没有被发现,都是禁书啊,被发现了不得啦!赶紧拿回房里偷看去!话说这一段的音乐超级轻快可爱的,不过好像剧里出现次数不多

袭人到处找宝玉

拍摄于杭州西湖边——红楼里最美的场景之一“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即将上演!

心有灵犀

宝玉笑道:“好,好,来罢!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它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由以上原文可知,红学家的“黛玉沉湖说”纯属无稽之谈。黛玉连落花都不愿意被脏水污染,何况自己?而且金钏被水淹死,贾环形容过那死相是相当难看的,林妹妹绝不会这么对自己。

我的观点,黛玉结局书里一再暗示,就是四个字“泪尽而亡”,不是“自杀沉湖”,也不是“吃醋气死”;黛玉本就有宿疾,眼泪流干就是病逝身亡

“哎呀,什么书?”

“哦没什么,不过是《中庸》《大学》之类的

林妹妹好奇了:“到底是什么书?这么神秘!”

《枉凝眉》太美好听了

第五回宝玉听十二支曲的时候,只有听完《枉凝眉》书里写到“宝玉听了此曲,散漫无稽,不见得好处;但其声韵凄惋,竟能销魂醉魄。”试问,能让宝玉“销魂醉魄”的,除了宝黛爱情还能有什么!

揽枝品曲,湖畔青石今犹记,抚手相惜,暖阁香炉最可怜

宝黛读西厢这段实在太美

这是为了暗示将来宝黛杯具会与袭人有关系么

娇羞花解语,温柔玉有香。。。

“我就是张君瑞,你就是崔莺莺”——这俩可是在婚前偷尝禁果的哦,这话确实轻薄啦,难怪妹妹要生气。

还有后面二十六回的“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都是很直白的调戏之语,别说妹妹,宝玉对任何一位小姐说都会生气,即使心里甜也不能表现出来,否则就太轻薄了。

只不过,这话宝玉除了对林妹妹,还真就不会对第二个人说“若共他多情小姐同鸳帐”后面还有一句:“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其实是将紫鹃暗比红娘。。

宝二爷,你这次道歉的方式挺有新意么!这什么比喻?难怪把妹妹乐成这样。

“一般也唬得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其实这一节拍得还蛮细的,晓旭当时拍完哭之后都收不住,又大哭了一场。只不过后面《葬花吟》歌曲较长,镜头不够,恰好跟这次葬花场景有些相似,就移去十二集末葬花部分了。这就是葬花部分晓旭两套衣服的由来。

大家看妆容就可以知道,很明显葬花部分一开始的服饰跟这集是一样的。

“这是梨香院的小戏子们在练戏。”

梨香院,谐音离乡怨,暗示龄官等小戏子们被迫背井离乡来给贾府人唱戏的悲惨境遇。曹公真心不是一般的强大,之前宝钗薛姨妈住在梨香院,提到冷香丸就埋在梨花树下,点了“梨香院”的“梨”字,其实,却是为红楼十二官准备的,却能两处点题,不得不让人佩服啊!

袭人从黛玉身边“推”走宝玉,第一次。

书里这里是说去大老爷院里,87版改成北静王可能是为了增强观众印象——北静王与宝玉是好朋友,埋下最后北静王救宝玉的伏笔。

只是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奼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正是:

妆晨绣夜心无矣,对月临风恨有之。

林妹妹略微惆怅的侧颜结束这美好的一集。。本集好片太!多,篇幅容纳不下,得忍痛割爱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