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悲哀:让孩子“闭嘴”,却抱怨孩子和大人无法沟通

文/叮当派好习惯

叮当派好习惯,持续推送教育热点、好习惯养成方法、学习干货等丰富内容,助力3-12岁儿童“学习、情商、性格”三方面优化!欢迎转 发、收藏本文~

“你为什么把牛奶都全部倒掉了,妈妈有没有说过不能浪费食物!”

“不是我,是......”

“你说说,你小小年纪不学好,还学会撒谎了,倒了就倒了嘛,你承认一下错误怎么了??”

“老婆不好意思啊,刚刚不小心把宝宝的牛奶撞翻了,又在打电话,就没有及时收拾。”

“对不起宝宝,妈妈误会你了。你原谅妈妈好不好!"

类似的场景不知道有多少家庭上演过,发现孩子身上或身边出了什么幺蛾子,先入为主冤枉、委屈了孩子!

尤其是在我们为人父母比较忙的时候,更是会忽略了孩子的的话语。

(图片来源:搜狐网)


很多父母都习惯性不相信孩子,并且不给孩子任何解释的机会。

微博上有个很火的段子。

有人问:你见过父母的哪些强盗逻辑?

有人答:

如果我妈出门前我抓着手机,回来后我还抓着手机,那完蛋了,我一整天都在玩手机。

如果她出门前我没抓手机,回来后我抓着手机了,那完蛋了,她一走我就开始玩手机了。

网友们看到都笑了,纷纷赞同,表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

但笑归笑,笑过之后仔细思考一下,这样的“强盗逻辑”本质上不就是不相信孩子吗?

总觉得喜欢孩子玩手机,所以孩子在父母看不见的时候就一直都在玩手机;总觉得孩子不会被人欺负,所以一旦和其他孩子发生了矛盾,第一时间就觉得是自己家孩子先动手。

《少年说》中,一女孩含泪“控诉”爸爸。

“我的爸爸永远只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

“如果我在写作业时,拿起手机查单词,爸爸不管我怎样解释,都会认为我是在玩手机。”

“我还有一个妹妹,她特别喜欢招惹我,每次我要去教育她的时候,她都会跑到爸爸那里告状,爸爸听完之后,都会二话不说来教训我。”

“爸爸,您能不能,试着相信我一次?”


父母对孩子长期的不信任,就像一根刺,哽咽在喉咙里,扎得孩子疼痛难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关于“对学习和生活现状与期望”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们最喜欢父母的10种做法中,排名第一的,就是“信任我”。

哪怕有时内心真的怀疑孩子,父母也要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

不是只有大人才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也是人,也会疼,也会觉得冤枉的滋味太难受。

想想看,有没有孩子一回家兴高采烈地和你说学校里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你敷衍几句,说知道了知道了,就自顾自地做饭或者做自己的事情。

有没有孩子天天对大人说同样的事情——

“妈妈,老师说下个月可以开学了”

“妈妈,老师说开学要每天测体温”

“妈妈,老师说开学分年段进校”

你就开始不耐烦,慢慢地听孩子说话也心不在焉了!

叮当派好习惯曾经看到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小学四年级时,网友参加了学校举行的作文比赛,没想到她写的文章得到评委老师的一致认可,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她想象着爸爸看到获奖证书时合不拢嘴的样子,开心极了。

可没想到回家告诉爸爸这个好消息的时候,爸爸就说了一句“这肯定是你抄的”,便转身离开了,留下被泼了一头冷水的她。

作文得奖本来是高兴的事情,可是爸爸却主观判断她是抄袭,甚至连沟通交流都没有。

她呆呆地站在那里,不知所措,仿佛真成了抄袭者。

爸爸或许以为此事可以这样翻篇了,殊不知他已将女儿的心击得粉碎。

从那之后,网友便不知道该怎么和爸爸相处了,爸爸从此再没走进她的内心。

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对孩子在物质和学习成绩上十分关心,可在真正平等地对待孩子、注意孩子自尊心等方面做得却很不够。

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被打断。家长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据某一项调查,70%以上的父母承认没有耐心听孩子说话。

当了爸爸妈妈之后,很多情况下我们都会以为自己是绝对权威的存在,很容易先入为主地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断定事情的真相。或者觉得孩子说的内容你都知道了,很无聊,就没有兴趣听了。

可是孩子是很敏感的,父母一点点的不耐烦他都可以感受得到,他会觉得爸妈不想听我说话,那我就不要自找没趣了,有时候就算有很多想说的话,也会憋在心里不说。

这时候,许多家长又开始抱怨:“这孩子怎么有话不和我们家长说?这么不会沟通?”

(图片来源:网易)


当我们心里有话的时候,刚刚好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倾听对象让我们畅所欲言之后,我们是不是会有一种表达发泄之后的快感与满足。也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发生的事情有个梳理,会感到轻松、舒畅,同时也会更加理智地去应对事情。

这其实就是霍桑效应。

美国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厂是一个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但工人们仍然愤愤不平,生产状况不很理想。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奇妙的现象就被称作"霍桑效应"。

这个历时9年的实验和研究,学者们终于意识到了人不仅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观上的激励,从而诞生了管理行为理论。就霍桑试验本身来看,当这六个女工被抽出来成为一组的时候,她们就意识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体,是试验的对象,是这些专家一直关心的对象,这种受注意的感觉使得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对于孩子也是一样的,当我们耐心地去听孩子说话的时候,孩子也会觉得自己是被关注,被重视的。

所以,为了让自己是值得这样的关注和重视他们也会更好地要求自己,让自己尽量做到不辜负家长的这一份信任和耐心。

每个人都是有表达欲的,渴望表达,也希望能有人愿意听我们说话。

成年人有时候将想说的话硬生生逼回去都会很很难受,更何况是孩子呢?

如果父母们能对孩子的倾诉多一点耐心,不急于打断孩子的话,那么孩子遇到事情时就会乐于向父母倾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仔细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提升,因为可以加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而且不仅仅这会让孩子的表达能力有明显提高,也会养成他愿意倾听别人说话的能力。

在一次冬令营中,有个叫福福的女孩,聪明伶俐,讨人喜爱。只是她讲话很大声,会无意识地打断长辈和老师的讲话,也会带领身边其他小伙伴做一些违背家长和老师意愿的事情。。

又一次游戏结束后,福福讲话的声调高过了其他孩子,并且十分积极地抢答老师的问题,许多孩子以异样的眼光看着福福,但是老师没有拒绝福福的抢答,反而单膝跪地,眼神保持和孩子一致的水平线,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并安慰道:

“孩子,别着急,你慢慢说,温柔地告诉我们答案是什么,好吗?我们慢慢等着你。”

福福听到后,声调立马降了下来,露出害羞的表情。

在随后的几天里,福福很少再抢话和大声喧哗了。

(图片来源:叮当派好习惯)

这个孩子,是否很少被如此温柔地对待过?

她真正需要的,不过是作为大人的我们真心倾听和全然接纳罢了。

一切,看似复杂,却又简单无比。

当我们发现孩子能够专注地倾听一段谈话、一个故事和一个电视节目的时候,就说明孩子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一起好好地听完孩子的话吧,有时候就几分钟,你少看一会手机都可以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