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飞速发展,火车站附近竟还有这样的棚户区


这是有趣郑州第577篇原创文章

全文字数: 3230

阅读时间: 9分钟

每天10:10,多爱郑州一点点

​郑州是一座崭新但又古老的城市,8000年前,郑州先民在裴里岗点亮了「亚洲东方的文明曙光」;5000年前,轩辕黄帝在这里出生、建都,开创了世代相传的人文中华;3600年前,商王朝又在这里建都,至今,城墙遗址还横亘在现代都市之中。


而紧挨着城墙,有一片区域,沉寂着几代人的奋斗史。或许这里已经被大多数郑州人遗忘,但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依旧怀恋着这片故土。


丨慢节奏、快生活;阜民里,你好


离火车站步行15分钟,银基商贸城登高可见,商代遗址是它的后花园,这里就是阜民里,被弯弯曲曲的房屋分成两条街道,分别被叫做前后阜民里,南起东三马路北至城南路,占地大约90亩。很难相信,几年前,这里是连快递都送不到户的地方。


名字由来,那段历史


翻遍网上信息,你都找不到阜民里命名的由来,不是没人问,是不知道问谁。就连街道上7、80岁的老人都不敢保证能细数这段历史。(呵,网上查找阜民里,出来的全都是问啥时候拆迁的,头大)


有趣君翻阅了无数资料,终于把它名称的由来搞个清楚。


丨西头拐弯,这附近人都这么叫

据《嘉靖郑州志》记载:唐武德年间,郑州的四周筑有城池,城墙上东、西、南、北各开一个城门,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就分别连通郑州的四座城门。


这些街道也构成了老郑州最早的城市格局。东大街连通寅宾门,南大街连通阜民门,西大街连通西成门,北大街连通拱辰门。


丨这间屋子以前是老两口在住,70多岁了还给大家理发 老太太去世后,房子就一直保持着这种状态

丨这家之前姓张,家里男的大部分都在公安系统 裕丰源烩面,也是他家的闺女女婿创立的


而阜民门的位置,就在南大街附近,而阜民里,就是阜民门内居民居住的地方。阜,有丰富、顺应之意。阜民,即寓意民殷财阜,物阜民宁。


许多人都把这里描述成几十年不变的模样,找到老郑州的感觉。其实在有趣君眼里,这里经历过太多的变化,虽细微但深入人心。


丨这样材质的房子,全郑州难找

从几十年前的一溜平房到现在二层、三层小楼,用料虽不可和大制作相比,但已不再是记忆里青砖绿瓦的模样。


街上的居民也从老郑州换成了一批批的「郑漂」,虽不敢说物是人非,起码能称得上岁岁年年人不同。


郭记发家处,就在这个小街


提起来西大街的郭记,郑州的老饕们估计都有耳闻。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郭记最早发家的地方却是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街——前阜民里上。


郭记兄弟姐妹7、8个,最早是住在顺城街,小时「穷」且「脏」,生活条件极其不好。


丨嗯,就是西大街口这家


家里孩子多,等他们逐渐长大,脑子活泛的老四成为了这辈里的佼佼者。


把鸡做得熟烂离骨、肥而不腻、咸淡适口,皮特别的软嫩,以此拉开了发家的序幕。


随着生意扩大,之前使用的作坊明显太小了,就在阜民里置办了一套二层楼用来储存与烹饪,每当小伙子骑着三轮车到阜民里拉鸡子,半道街都飘着烧鸡香味。


丨当年郭家的库房,现在已经变成了小卖店


街坊邻居寻得下水若干,烹得佐酒小菜,妙哉。


孩子们则寻一地鸡毛,钢镚儿若干,制成鸡毛毽子,茶余饭后其乐无穷。


郭记烧鸡,这四个字,看起来简单,实在里面有很多说头。


丨许多为了生存的人「创立」自己的品牌 谁也不敢保证他们会不会是下一个「郭记」

丨一盘盖饭,一瓶啤酒,一天疲惫消除殆尽

其实虽然招牌是「烧鸡」,但其桶子鸡更好吃。


以母鸡为原料,不开膛,不破肚使鸡成为桶状,肉质白嫩、肥壮美观、咸香发脆,尤其是鸡皮,特别的脆,虽然有点嚼不烂,但是越嚼越香。色泽鲜黄诱人,脆、香、嫩。买好的桶子鸡放入冰箱冷藏,再拿出来吃时,鸡皮越发爽脆,鸡肉越发咸香。


丨晚上修整过后 它们就会变身成德化街附近的流动摊点


招牌是「郭记」,但老街坊都知道,最早撑起整个担子的是「郭四」,现在去老城附近,郭四烧鸡的知名度要比「郭记烧鸡」更被大众接受。


老郭家里发迹的这代人,大约和有趣君父母年纪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兄弟们和睦,妯娌们相敬。另外,有魄力也是其成功的法门之一。


丨这里的牛羊肉虽不比大红出名,但是绝对「真」


三十多年前,花了20万在顺城街原来金记饺子馆旁边的位置买了门面房。多少邻居都暗地里数落:「非要把家底dong光。」


事实证明,眼光这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丨这间距过车很困难,考验技术


上面的图让有趣君很想插个花絮,据说前街有家人结婚找了个宝马车队,提前几天给邻居打招呼,不单单是请客问题,要说好各自把汽车、三轮车、电动车、门前的杂物放好,要不车真不好进来。


后来还是只进来X6头车,司机手心直出汗。


「东西」不同,「前后」差异 都在时间里慢慢融合


阜民里是两条斜街,人们自然地把前阜民里称为前街,后阜民里称为后街,地理位置上划分为东头西头。方便叫。


虽说街道不长,但两头的生活状况却存在着细微的偏差。


丨中街的公厕,从最早的土制房屋变成了瓷砖


许多年前,东头靠近的南关街、东三马路承载了更多市民消费、娱乐的场所,像工人电影院、陇海电影院、南关菜市等等。就连当时牛哄哄的烟厂,也把家属院盖在了东头。


那时的东头一片繁荣。


后来,这里房子老旧,房租便宜,但地理位置优越,许多郑漂,把这里作为容身之所。西边因为更靠近银基、小商品城和许多小型的物流公司等务工人员更多的地方,连卖的水果都比东边贵那么一点。


别小看那2、300米的距离,现在许多的年轻人对于价比三家的概念,就相当于你问他管城区区委书记是谁一样。


丨中午,正是大家忙碌的时候


丨理发:带洗头7块,回家洗5块


丨盘点一天的收获

而前街后街,因为自然原因,民族成了天然的划分。


前街汉民多,后街多是回族。但中间交错而居的局面也是常见。


不同民族习俗的人生活在一起,哪有马勺不碰锅沿的,但说起来又都是小事儿。


丨后街这个位置,是以前「南关十三幺」白姓成员的家

丨看这户人家的铁皮门面房,萌

拿回族的开斋节来说,讲究在日出之前,吃饱喝足,太阳出来后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连水都不喝,甚至有些老人,连唾液都不咽。


但小孩儿们哪受得住,有些家看管得严谨,回族的孩子经常跑到汉族孩子家里偷吃些零食,回族的大人也是装模作样吵几句嘴。


丨每当开斋节,就能听到「开斋啦」的呼喊

大家心里都明白,半大的孩子饿一晌,还不翻天了。


汉民也会买大肉什么的来吃,但到家附近会小心翼翼地包裹起来,烹饪时尽量关起门窗,毕竟,互相尊重还是要做到的。


丨不同民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


后街清真寺的阿訇,在很多人眼里是个神秘的存在,既然已经说到民族了,就简单提一下。


有趣君小学同学的叔叔是个正任阿訇,老一辈的阿訇们信仰虔诚,品德高尚,忠实教门,真的是受到大家的敬仰。至于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去挑拨民族关系,别的地方不敢说,在阜民里被发现的话,人人得而诛之。


时间在流逝,城市在长大


在距离火车站、二七广场如此近的地方,依然有这么一小片棚户区的存在,周围的街道拆的拆,阔的阔,阜民里依然保持着几十年前的宽度和气息。


这里的老居民大部分在外都有了自己的新家,但许多人还是回到这里居住,邻里之间互相熟络,门口就是茶台、牌桌,夏天凳子门口一放就是「喷空」的好场所。


丨这个人叫马东,小时就在阜民里住 谁评论里喷喷他的故事?文章不便说


一家人做饭隔壁就能闻见味道,拎着半瓶老村长就来蹭饭了。然后拿着篮子一起到公共澡堂泡上半天,晚饭就在周边解决了。顺城街、南北下街、南关街,哪条街都能让你吃到撑。


时间在流逝,城市在长大,虽然阜民里在外人看来破旧不堪。但它凝固着老郑州的烟火气、新郑州的「生命力」。


丨近处的围挡,不远处的城墙,遥望的高楼 让人感触起阜民里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丨可见的无限城,不可预知的无限未来


别提拆迁了,从2013年就开始说要拆,2017年又说要借助浸礼会教堂复建和熊儿河生态修复,把这里打造成酒吧文化产业集群。


到现在没信儿呢,住着吧,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