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文明范儿”是这样炼成的

前不久召开的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今年6月1日将正式施行。多年来,北京一次次向不文明行为宣战,引导市民逐渐养成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随地吐痰、排队顺序上下车等文明习惯,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长安街示范过马路走人行横道

1978年底,为改善首都交通面貌,北京召开了进一步搞好首都交通秩序动员大会。北京市公安局公布了《交通安全须知》,其中明确提出“横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的要求。

不过,当时一些市民交通意识比较淡薄,过马路常不走人行横道,因此造成了交通事故。本报1979年2月28日2版《要学会走路》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个青年乱穿马路,值勤民警告诉他:“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这个青年不服气:“我就上对过儿买点东西,还非得绕一圈去找人行横道?”谁知20分钟后,这个青年因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

1980年,市政府决定以长安街为示范,树立文明交通榜样,把长安街建成全市交通秩序最好、违章事故最少、车辆行人各行其道、秩序井然的先进街。先进街的一条重要标准就是:人行走便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乱穿。(1980年7月16日《北京日报》1版,《把长安街搞成交通秩序良好的先进街》)

那时候,长安街主要路口的人行横道两侧安装了红、绿灯光的交通信号(信号灯的玻璃上有走路姿态或立正的人影),也就是人行过街同步信号。在设有同步信号的路口,行人横过马路要严格按照信号灯的变换行走。红灯亮时,禁止行人横过马路,要在便道上等候信号变换;绿灯亮时,才准许行人从人行横道内通过。(1980年9月5日《北京日报》2版,《长安街交通安全常识问答》)

一个多月后,过马路走人行横道的人明显增多。之前,西单路口西侧早7时至8时一小时内,不走人行横道的有300多人。交通管理加强后,这一时段不走人行横道的只有五六人了。(1980年9月16日《北京日报》2版,《长安街交通秩序话短长》)

上世纪90年代,行人过马路自觉走人行横道。

现在,北京路口的交通标志标线更加完善,大多数行人过马路已习惯走人行横道和先看信号灯。

严厉处罚随地吐痰坏习惯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爱国卫生运动进入新阶段,北京市民对城市公共卫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当时,本报不断接到读者来信,反映随地吐痰现象较多,希望本报呼吁市民尊重社会公德,改掉这一不良习惯。

1982年7月1日,《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明确提出“不准随地吐痰”,违反这一规定者,罚款5角。据本报1982年7月2日1版《市容卫生法规首日施行见闻》报道,在王府井大街执行任务的市容环境卫生民警王玉云,看到一位女同志吐了口痰,便立即上前纠正:“同志,市容卫生法规规定不准随地吐痰。请您把痰擦掉,今后要养成讲卫生的习惯。”和蔼的态度,带“请”字的劝说,促使这位违章者急忙擦掉了痰迹。随后,王玉云又发现一个男青年吐痰,上前好言相劝,但男青年拒不擦痰,王玉云对他实施了罚款五角的处罚。

1991年,市容监察员在北京站对随地吐痰者进行教育并罚款。胡敦志/摄

此后几年,北京一直在纠正随地吐痰这种不卫生、不文明行为,并将其作为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来抓。

1985年5月20日,市政府《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定》正式实施,遍及城乡的14万名卫生监督员和市容监察员佩戴统一标志,在城区和郊区城镇的公共场所、街道和单位内部劝阻随地吐痰,并按规定对随地吐痰者进行处罚。(1985年5月20日《北京日报》1版,《市府〈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定〉今起实施》)

据本报1985年5月21日1版《实施市政府〈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定〉第一天》记载,当天,北京的大街小巷都悬挂了横幅、张贴了标语,上面写着“认真贯彻市政府《关于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定》”“不随地吐痰做文明市民”“为了您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等内容。在北京站前广场上,一位男士习惯性地往地上吐了口痰,正在执法的卫生监督员对他提出了批评,并按规定让他缴纳了罚款。据不完全统计,从当天上午8时到中午12时,北京站的监督员共对63名随地吐痰者进行了批评教育,责令他们就地擦净痰迹并罚了款。

后来,北京对于随地吐痰的处罚越来越严厉,罚款金额也不断提高——从最初的5角提高到5元,又从5元提高到20元至50元。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了这一陋习的危害,养成了不随地吐痰的好习惯。

引导球迷拒绝“京骂”

上世纪90年代,足球赛事火爆。沸腾的足球场上,欢跃的人浪此起彼伏,很是好看。然而,一阵阵刺耳的“京骂”却大煞风景,令人遗憾。著名体育播音员宋世雄曾叹息道: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在堂堂万人赛场上空回荡,给北京人丢脸。(1998年3月18日《北京日报》3版,《劝球迷弃“京骂”》)

针对“京骂”这种不文明现象,2001年,本市广泛开展了“文明赛场”宣传活动和文明观众教育活动,引导球迷自觉抵制“京骂”,争做首都文明球迷。有关部门还组织球迷、志愿者啦啦队在现场为球队助威,并向球迷征集了文明赛场啦啦队歌曲和口号予以推广。

当年6月,到工体观看北京国安与天津泰达比赛的球迷中,不少人拿到了《做首都文明球迷承诺书》。承诺书的内容是这样的:“为了维护首都的文明形象,保持良好的赛场秩序,争创甲A联赛文明赛区,我愿遵守《观众文明守则》,做一名文明球迷,为扭转赛场‘京骂’的不良风气尽一份力,做到:文明观赛,不喊‘京骂’;遵守秩序,不乱投乱扔;尊重裁判,不打闹起哄。”球迷们纷纷在上面签了名。(2001年6月15日《北京日报》10版,《北京球迷的文明承诺》)

2002年3月,工体迎来甲A联赛第2轮。这场比赛,大约3万名球迷到场观战。球迷们或为参赛双方球队擂鼓助威,或打出横幅为自己喜爱的球员加油,现场气氛热烈、有序而文明。在现场,四周还挂起了多幅宣传横幅,写着“观文明赛事,做文明球迷”“拒绝‘京骂’,净化赛场”“争当文明赛区,展现首都风采”等口号。第二天,国内众多媒体都以肯定的态度对此进行了报道。

2002年,京城足球赛场上的“绿色狂飙”文明啦啦队。吕坚/摄

此后,体育赛场上经常能看到文明观赛引导员的身影,他们不断引导球迷文明观赛,快乐赏球。

排队排出看得见的秩序

公共场所乱拥乱挤、城市交通乱行乱停曾是京城交通的顽疾。针对这些不文明行为,从2007年2月起,北京将每月11日设立为“排队日”,以倡导全社会自觉排队、讲究秩序。(2007年1月19日《北京日报》5版,《本市将每月11日定为自觉排队日》)

2007年2月10日《北京日报》5版。

首个“排队日”,文明乘车监督员走上全市上千个公交、地铁站台,引导市民自觉排队、文明乘车;数万名志愿者来到街头、商场,引导市民遵守秩序;18个区县各自开展了宣传活动,引导市民提高排队意识。此后几个月,每个“排队日”都有不同主题,医院、商场、公园等公共场所陆续开展了宣传排队的活动。

开展“排队日”10个月,本市五环以内1805个公交站台中,80%实现了排队候车,30%做到了没人监督也能自觉排队候车;公园购票处、拍照点经常可以看到文明排队的情景;首都各大医院里几乎看不到有人插队了;商场里,收银员会主动提醒顾客排队交款。甚至,不少学校门口接孩子的家长也习惯排队了。(2007年11月12日《北京日报》1版,《排队日:京城一道新的文明风景线》)

2014年“排队日”,百名文明引导员在街头进行宣传。戴冰/摄

倡议文明观演一呼百应

如今,走进剧场欣赏演出,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已成为越来越多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组成部分。但是,剧场里也出现了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的新陋习,例如演出当中接听电话、用手机拍照摄影,以及手机掉在地上发出巨大声响,这些都严重干扰台上艺术家们的倾情表演和台下观众的观演体验。

2019年11月14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演出场所、舞台艺术工作者以及广大观众,发出“看好演出,管好手机,从我做起”文明观演倡议。倡议发出后,一呼百应。很快,对文明的呼唤从剧场扩展到了电影院、图书馆等更多公共文化场所。同时,这一活动还得到北京市文旅局和首都文明办的大力支持。11月22日,由首都文明办、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客户端联合发起的《文明观演公约》正式发布,“文明观演”由一纸倡议变成了可遵循的行为准则。(2019年11月25日《北京日报》1版,《文明观演倡议一呼百应》)

文明习惯的养成在于正确引导。防疫之时,北京在重点治理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高空抛物等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将患流感戴口罩、“一米线”、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等一系列疫情防控中的好做法纳入《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种用法律、法规约束行为的做法对于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将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历史资料: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贾晓燕

编辑:周文丽

流程编辑: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