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音乐告诉我们,新疆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

好几年前偶然的在深夜的电台里听到洪启的《回乡之路》和《城市黄昏》 。前者是我很喜欢的一个诗人北野写的一首诗,北野和洪启一样是新疆人。那样些深入人心的诗句和浓郁的新疆音乐风格的谱曲结合在一起,很轻易就在心里荡起涟漪非。

歌曲描述了一个失却了故乡的人,在心爱的人面前,希望和她一起分享她的故乡。犹记得歌中那句——“请允许我和你一同前往,在你童年的月光下大哭一场。”歌曲里荡漾着悠悠的思乡情和淡淡怅惘,让人怀念起故乡的风景,远逝的亲人。

《城市黄昏》里我听到一个风格更鲜明的洪启,无论词曲都是洪启独有的风格。词和编曲都相对简单,没有特别华丽的技巧,没有复杂的结构,但是充满情境感,是那种可以在很多个时刻一人独享的音乐。可在旅途中听,可在嘈杂的候车厅一个人塞上耳机听,眼前好像突然出现新疆广袤的大草原上。

从《回乡之路》和《城市黄昏》开始,接触到洪启的作品,喜欢他身上那种游吟诗人的气质,还有作品中传达出的纯粹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没有作秀,也不是因为人文关怀类的作品会讨巧会比较容易获得大家的肯定,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有着悲天悯怀的情思、有独立艺术思考和担当的人。

他做音乐,也做公益,非常低调,试图让更多人关注到流浪儿童的生活、现状。同时一直在帮助新疆的木卡姆老艺人办演出,希望让更多人接触到这种伟大的艺术形式,了解先人的文化遗产,毕竟大众对新疆音乐的认识太少太狭隘了。

洪启热爱新疆音乐文化,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新疆音乐风格,而是会在作品中加入更丰富的元素。不过在2013年的《黑夜的那颗心》这张专辑之前,洪启的作品风格一直都比较单一。而《黑夜的那颗心》却完全颠覆了原来的风格,不再是单纯的民谣,加入了些许摇滚的元素,创作上没有了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加入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他的音乐摆脱了新疆传统的音乐形式,但是又时刻透露着本土文化的影子。他经常带很多艺术家去新疆进行创作,他很希望人们认识真正的新疆,因为大家对新疆很有偏见——骗子、恐怖分子、切糕。

《人民音乐》杂志的主编金兆钧先生曾评价洪启:“他是一尊接引佛”。而野夫也说洪启的歌很沉稳。在我看来,洪启就像是一只离群的鸟,写自己的文字,唱自己的歌,认真做事,专注、平实,不在意主流的规则。一向偏内向孤僻,不跟其他人合唱歌曲的张楚,也能和洪启成为好友。洪启的生活状态和他的音乐一样简单而纯粹。行走,写东西,写歌,排练,认识不同的朋友,遛狗,参加音乐节。他活得相当自由,很少被什么东西牵制或扰乱。用他自己的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原话讲叫做“干干净净,处女一般。”

这大概就是一个民歌的理想主义者的生活。▲马条,艾尔肯,洪启,张楚,杨嘉松,钟立风 - 《我想,我想》

我也喜欢洪启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当记者问到那种套路性的问题,譬如“音乐、文化、爱情,这些在你的生活中是什么样的关系”,洪启非常直截了当的回答“没有关系,人成熟了就会懂得,这些事情本身都没什么关系。”

洪启说:“我养狗,所以很关心狗眼里的世界。搜索出一个答案,狗不能辨别颜色,它们眼中只是一片单调的黑白世界。但不久前的研究成果表明,狗具有色彩视觉,只是与人有所不同而已。”不思考,只盲目跟风,去唱大家脑子里的东西,这样的歌出来也许能打动一些人,但却很难被人记住。

“诗人和工匠都在迷茫”、“当那些美丽的哀伤阻挡不住坚硬的山冈,当那些细小的铁丝拴不住你生命的重量”、“我只是一棵树,遍寻周遭,究竟有几棵,在风雨飘摇中依然如故”等等这些诗化的音乐语言经常出现在洪启的作品里。

在洪启的作品里,《诗人努蒲拉》、《我想我想》、《革命时期的爱情》、《跟着佛祖去流浪》等都是很优秀的音乐作品,这和他受了新疆大地那个广袤地域上厚重的历史与丰富灿烂的文化熏陶不无关系。

他的歌里,有诗性,有新疆音乐那种感情充沛的调子。

其实,我们对一首歌的热爱,可以有无数个理由。但是所有的理由归结成一个理由,那就是表达了我们心中的理想。这个理想可能是你想过的日子,可能是你想得到的心情,可能是你想走的一条人生道路,可能是一种想完善的状态。

记得洪启说过:“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很凶险的事,我还需要有战斗的能力。”你看,他并不是一个盲目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知道自己要什么,该为什么而战斗的清醒的理想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