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来和尚”到“胶己人”驻村扶贫干部炼成疫情防控“守护神”

郑锦龙(后)与农户察看作物生长情况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陈炀析

“以前种地两年收入加起来还不到三千块,现在单在苗圃场里帮忙,一个月工资就有三千多块。”说起这些年的变化,揭阳市揭西县山湖村村民杨汉规忍不住伸出双手,乐呵呵地比画道:“年底加上苗圃场、光伏发电站等扶贫项目发的保底分红,算下来也有两万多块。日子越过越好,这里头少不了咱们‘龙哥’的一份力。”

村民杨汉规口中的“龙哥”全名郑锦龙,是潮惠高速的一名路政管理员,也是省交通集团驻揭西县山湖村扶贫工作队队员之一。2016年得知自己所在单位将对口帮扶揭西县贫困村山湖村时,这个从小在农村长大、有着十多年党龄的汉子马上毛遂自荐:“我是党员,又是农民的孩子,我知道农民的苦,我想为他们做点事情。”

村民心中的“胶己人”

“我们村有多少贫困户,家里都有什么人,哪一户因何致贫,哪一户缺什么,生什么病,需什么药,该怎么沟通,他心里都有一本簿。”说到数据的熟悉程度,山湖村党总支书记杨英俊自愧不如郑锦龙。

杨英俊半开玩笑地说,如今郑锦龙这个“外来和尚”在村里比他还要受欢迎,山湖村村民都知道他是真心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都把他当成了“胶己人”(潮汕话“自己人”)。

那么,郑锦龙究竟在山湖村做了什么,以至于如此受欢迎呢?

据介绍,秉持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工作理念,在扶贫工作开展不久,郑锦龙就把种养专家请到了山湖村,指导村民实际操作,解决种养技术难题。2018年-2019年,占地80亩的山湖村苗圃场,每亩收益就达到了8000余元,直接带动了21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作为农民家的孩子,郑锦龙深知,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转移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2016年10月,在潮惠高速全线通车之际,郑锦龙结合公司用工需求和招聘条件,先后推荐了10多个贫困户孩子到潮惠高速就业,部分员工还成长为收费一线的骨干。同时还先后推荐了29人到金和镇加油站、周边乡镇工厂就业,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为了帮村民栽下‘摇钱树’,给他们拔去‘穷根子’,龙哥天天就像打了鸡血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提起这个年龄比自己小得多的郑锦龙,现驻山湖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程锐对他身上的“拼劲”佩服有加。

据悉,4年来,郑锦龙和省交通集团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磨破嘴、跑断腿”,在收集扶贫信息的基础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交出了一份绣花般精细的扶贫答卷:先后推出了路桥改造、帮扶就业、改水改厕、农电低改、危房改造、产业培育、特色民宿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并在2019年按计划顺利完成了山湖村各年度的贫困人口预脱贫目标,全村贫困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379元。

疫情防控的“守护神”

“老婆,现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我就算人在家里,心也在村里。你们就在家里照顾好自己,等疫情稳定了我就回来。”2020年1月24日,与家人吃过“年夜饭”后,郑锦龙便又匆匆收拾行李,返回了村里。

当天晚上,郑锦龙戴上“义务监督员”的袖章,戴好口罩,拿上大喇叭,不停地穿梭在山湖村的村道小巷。

劝导、摸排、登记、上报、协调防护用品……整个疫情防控期间,郑锦龙既是卡口值守员、防疫宣传员,又是信息采集员、物资采购员。据悉,在郑锦龙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村委干部的齐心协力下,先后共劝导当地村民取消红白宴席10余起,取消“唱大戏”“迎老爷”“拜老爷”等人员集聚的传统活动20余起。截至目前,山湖村无一例确诊或疑似新冠肺炎感染。而在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后,郑锦龙又开始忙起了村里复工复产的工作。

据悉,为防止村里贫困户因“疫”返贫,郑锦龙心中十分着急,他几经探索后,终于找到了方向,他决定利用自己互联网拓宽线上销售渠道,在朋友圈里做起了“微商”,向亲朋好友和身边同事“推销”当地村民的时令蔬菜和其他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