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些,我願意被垃圾分類逼瘋

就在這段時間,垃圾分類成為上海人民的一大生活重點,見面都在問,你是什麼垃圾?想喝口奶茶,仔細想想奶茶是溼垃圾還是幹垃圾?點個外賣,要盒飯分離,但垃圾分類能引導人們願走向健康環保新生活和奶茶外賣。

從此以後,你是從垃圾桶裡撿回來的這個話題就要走向沙雕風了。

玩笑結束,垃圾分類,

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問題!

中國目前全國生活垃圾年產量為4億噸左右,並以每年8%的速度遞增。雖然這裡有中國人口基數的原因,但垃圾回收分類,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因為這些垃圾,已經在蠶食著地球。

海岸上漂浮著無法估量的垃圾,不過是冰山一角。

01受傷的海洋

我們享受著科技帶來的便利,菜籃子變成了塑料袋,水壺變成了礦泉水瓶,瓷碗陶器變成了塑料飯盒,茶杯變成一次性杯,這些塑料不只是來源於石油提取物提高石油用量能夠引發戰爭。

還能還殺死了那些生活在垃圾陰影之下的海洋生物,它們承擔著人類為了自己的生活便利製造出的各種惡果。

北極熊在垃圾堆裡翻找食物

海龜不知道它吃的東西會讓它失去生命。

它們把塑料袋當水母誤食將導致體內脹氣,無法下潛只能一直浮於海面掙扎至死。

這隻被吸管卡入鼻腔的海龜在被人類發現之前,不知道痛苦了多少年?

鯨魚在擱淺兩天後吐出了五個塑料袋,然後被宣告死亡,解剖後人們在他的胃裡發現了80多個塑料袋,重達8公斤。

也許是小時候的一時的貪玩,

它就再也沒能離開這根繩子。

覓食或嬉戲的時候,

它也沒想過自己會因為它窒息而死。

雖然方法不同,但它們的死因一樣。


而我們隨手丟棄的瓶蓋,

卻很可能是信天翁最後的晚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海王》?

但看完這些圖片,我突然覺得也許海王的弟弟——奧姆,不是反派也不一定。

02人類終將自食惡果

塑料海洋的紀錄片裡顯示

估計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體內都能找到——塑料微粒

被稱為遍佈近海打樣的“海洋PM2.5”粒徑細小

直徑小於2mm,肉眼難以看見塑料巨大

海洋中約有五萬億塑料微粒

且重可達27萬噸,容易被海洋生物攝入

為塑料從近海到大洋,從表層到深海

甚至在人跡罕至南北極均由發現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淤泥

淤泥就是微生物聚集的地方。

被人類丟棄到海洋裡的垃圾,

最終回到了我們的肚子裡,

自然生物鏈,完美的循環,

在宇宙給予壽命內,地球是不會毀滅的,

毀滅的只會是人類自己。

03 垃圾分類,從小做起

我們不一定要做成日本那樣嚴苛的垃圾分類,根據數據統計,中國過去進口的國外垃圾有相當大一部分來自於日本(中國已經禁止洋垃圾入境了),也就是說雖然他們的分類及其嚴苛,但重複利用率並不像我們想象那樣高。而德國的垃圾分類僅僅分為了6個大類別,回收率利用卻是世界第一。

日本的垃圾分類分類手冊長達二十多頁,但我們要學習的是日本在實行分類的時候對基礎教育伸出了手,將垃圾問題納入了規定課程,從早上,日本小學生出門要帶自備餐具、便當袋,形成減少浪費的意識。當天的值日生,負責收集所有喝過的牛奶盒子,將盒子拆開,把它們全部清洗過後,在教室晾曬一天再帶到回收站。

日本的垃圾分類走到這個程度,用了27年,一個更新換代的時間。

他們父母也會培養孩子的垃圾分類習慣,這樣一代培養一代,日本的垃圾分類教育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循環。

因此我們也應該做好榜樣,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給要帶領孩子一起參與,試想,如果有一天,聽見別的國家開始報道,“中國14億人都在認真做垃圾分類!”思考一下,這是個多麼好的讚揚!


關注聚心教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