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身边有抑郁症患者的家属,请转发给他

发这篇文章的缘起呢,是想建一个:

“抑郁症患者家属互助群”

作为一名多年专注抑郁情绪研究的心理咨询师,平时接触的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不少,在其中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抑郁症患者呢,主要表现自然就是情绪低落。他们大多发现家人理解不了自己,拒绝和家人交流,可能还曾有过自杀未遂或自残经历。

抑郁症患者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需要心理帮助,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慢慢地,我发现,其实人们在谈论抑郁症和抑郁症患者的时候,仿佛忽略了一个群体,那就是:

抑郁症患者的家属!

他们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父母,

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的配偶,

还可能是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子女。

他们每天面对家里的抑郁症患者忧心忡忡,同时,因为不能理解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世界,出现和抑郁症患者无法沟通、冲突不断、无计可施的情景。

也不知道如何帮助家里的抑郁症患者,陷入无助的境地。

他们自己呢,其实在与患病的至亲的朝夕相处中,因为不得法,也常常陷入焦虑、沮丧乃至抑郁中。

我就见过重度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因为长期的焦虑沮丧,最后自己也发展成焦虑症或抑郁症,开始服药的。

所以呢,建这个群的初衷,就是发现,其实抑郁症患者的家属也是一群需要被关注的群体。

一方面,他们需要心理支持。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学会一些心理学常识,以便更好地和家里的抑郁症患者沟通,帮助家人走出抑郁。

所以建立该群的目的有三:

1、自己因为平时大部分时间工作很忙,一位一位地指导家属如何和抑郁症患者相处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何况,三两句建议其实对家属帮助也不大。

个人觉得,家属需要的是系统而长期的抑郁症相关知识氛围的浸泡,而自己因为长时间研究抑郁,建个群,可以分享很多自己平时积累的且认可的文献,创造一个家属自主学习的平台;

2、希望家属能通过这个互助平台加深对心理咨询的了解,一方面,更好地能和病人沟通,不说成为一个成熟的心理咨询师(毕竟一位咨询师的养成不是读几本书能读出来的),但至少不会在病人说“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的时候,还用“怎么能这么说呢,你看你生活多幸福啊”之类的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规劝”来和抑郁症患者沟通,以至于抑郁症患者总是关闭心门。

另一方面,知道点心理保健知识,也多少预防下家属自己的抑郁可能。

3、不为啥,就像干点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满足下自己的成就感。

这个群以后会做什么呢,我的初步规划是这样:

1、长期分享我自己觉得有用的抑郁症相关的文献或同行咨询师的课程信息,这个算公益的;

2、如果有时间,我可能自己会讲讲课,分享下抑郁情绪心理咨询的经验,有时候是不收费的,有时候可能会象征性地收下费,但收费也许并非单独针对群成员收费,而是本来就是收费课程,只是不会单独针对群里进行免费而已。

收费的好处呢,不是想挣你多少钱,毕竟收你个十块二十块的公开课我也发不了财,主要是啥事儿收个费呢,就谁也不欠谁人情,我既不希望只做公益让你对我感恩戴德,我觉得那样很累,也容易让我滋生愚蠢而盲目的自恋,真把自己当成了多高风亮节的人,出门走路横着走容易挨揍。另一方面,我也不想把自己架到啥公益达人的高台上,高处不胜寒。

3、你们自己在群里自己交流信息心得啥的吧,也许一个人提供的信息对另一个人有帮助。

这就是我的初步设想。

那这个群算公益群吗?我想,定位半公益群比较准确吧。

如果你是抑郁症患者家属,可以扫二维码添加拉你进群,如果你是真被抑郁情绪困扰的朋友,请添加后私信我,我会建另一个群“抑郁者家园”,

两个群群体需要不一样,分享的东西很多是不一样的。

顺便说一下我个人简介,让你们对群主有个了解,看看是否是你需要的,加不加入你自己定。

想加入请私信我。

群主简介:

谢庭渊

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

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

擅长抑郁焦虑、个人成长、婚恋问题 方向心理咨询

师从心理学家张沛超博士
多年葛印卡内观禅修实修经验
以人为中心疗法系统培训
中国-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暑期班受训背景
《沙盘游戏治疗》受训背景

【受训经历】

张沛超博士《精神分析系统研修班》(西南区);
张沛超博士《精神分析取向咨询师系统课程》(两年制)
申荷永教授、冯建国教授《沙盘游戏治疗》
湖北东方明见心理研究中心系统学习《以人为中心心理治疗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咨询技术课程》(朱旭博士、王铭博士讲授);
湖北东方明见心理研究中心系统学习《心理咨询技术课程》(江光荣教授讲授);
中国-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分析暑期班

【实修经历】

香港大屿山七日内观禅修(无忧法师)
葛印卡系统十日内观禅修(般若寺)
葛印卡系统十日内观禅修(南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