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宋朝第一个皇二代,表现如何?

赵恒,赵光义第三子,生于公元968年。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公元995年,被立为太子后,改名赵恒。


赵恒小时候,很招二伯伯赵匡胤喜爱。他与诸王嬉戏时,喜欢做战阵之状,自称“元帅”。


有一次,他还跑到万岁殿,爬到御榻上坐,赵匡胤见了他,笑嘻嘻地问:“天子好作否?”他回答道:“由天命耳。”


通过这事儿,我们可以发现,骨子里,赵匡胤实在是一个极宽厚的人。虽然赵恒当时还是小孩子,但爬御榻是件很敏感的事儿。 但赵恒还是爬了,一则说明赵匡胤平素并未用严格的规矩约束宗室子弟,二则赵恒他们似乎还挺喜欢跟二大爷逗。


而赵恒说的“由天命耳”,还真的说中了。他是赵光义家老三,继承顺位第三。但大哥赵元佐因叔父赵廷美之死而发疯,二哥赵元喜又无疾暴死,突然就轮到他了。


大宋皇位从赵匡胤一支到赵光义一支,是来自赵光义的个人奋斗,而皇二代继承落在赵恒头上,却是诡异的历史进程。赵恒啥也没干,就捞了个皇帝当当。天命是什么,天命就是: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公元997年,赵光义驾崩,赵恒继位。


在位期间,主要事迹如下:


1、咸平之治。


任命多名贤相,包括李沆、寇准等人,轻徭薄赋,励精图治,推进吏治改革与行政区域规划(划分全国为15路),促进农业、商业、手工业的繁荣发展,打造了一个相对平稳安定的治世,史称“咸平之治”。


2、澶渊之盟。


赵光义雍熙北伐失败后,宋朝对辽的战争就进入了战略守势。


但幽云十六州被占据的宋,就像睾丸被攥在辽国手里,无险可守。辽国铁骑来去如风,不停骚扰北宋边境。


公元1004年秋,辽太后萧绰、圣宗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南下,直扑澶州(今河南濮阳)。


先看张辽、北宋时期全图吧。


大宋是一个看地图就能把人气死的王朝。东线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广袤的华北平原成为辽国的骑兵训练场。西线丢了陕北和宁夏,得亏河套那地种粮食到底因为干旱不行,不然西夏能把陕西和山西都吃了。


然后,我们再看1004年,辽国的这次南侵。


东北人已经突破国境线近千里,悬军深入,离大宋都城东京(今开封)大约250里。


这时候,有人主张逃跑,跑南京的,跑四川的——有时候战略纵深也不是好事儿,让怂人更怂。但好在有寇准,这是一个于谦式的人物,他鼓动赵恒御驾亲征,双方大军在澶州这里进入僵持。


最终经过谈判达成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和议的内容包括:辽宋为兄弟之国,宋为兄,但尊辽太后为叔母;纳岁币,每年银十万,帛20万;划定疆界;边境互市。


这和议,站在大宋的角度,无疑很屈辱。但没办法,谈判这事儿,战场上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很难得到。从这个角度看,大宋的谈判能力还是可以的,另一方面也反应以李继隆为首的宋朝军人给远征辽军的压力也很大。


结果是:宋朝花了点钱,也不多;保证了河北地区的安定。事后看,宋辽贸易,岁币那点钱,倒也通过巨大的贸易顺差又拿回来了。


但最终,贸易拖垮了辽国,却成全了金国。然后,新崛起的金国,在被同化之前,就把宋人感到了长江以南。


国际贸易要搞,但保证国际贸易安全的军备也要搞,大宋,错就错在军备一直上不去。所以,我们要搞航母,还要搞很多航母。


3、太平天子。


澶渊之盟对辽、宋的老百姓,一定时期内都不算坏事儿。


安安稳稳、踏踏实实过日子,勤劳致富。宋朝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宋朝人有钱了,加上国策是鼓励文化,宋朝的文化也搞得不错,堪称士大夫们最爽的时代。


而赵恒作为这一切的缔造者,自然志得意满。于是,他授意了一次封禅泰山活动,花了很多钱。不过,也不无收获,这次封禅活动,最终被后世认为是一场闹剧。封禅这么严肃的事情,被宋真宗玩坏了,从此,后世的皇帝再没人玩这套了,于是赵恒就成了最后一个进行封禅活动的皇帝


而赵恒晚年的折腾不止于封禅。他还大修道教建筑,到驾崩之前,基本上把有宋三代攒的家底快败光了。而且,朝堂政治也出现了问题,五鬼乱政,后宫干政。


以上,赵恒是没有李隆基的命,却更快得了李隆基的病。


公元1022年,赵恒驾崩于东京延庆殿,享年55岁,在位25年。


最后,这位留给后世读书人最大的财富,可能莫过于这首赤裸裸功利向的劝学诗了。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欢迎关注公众号:篮球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