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这件事,也需要一点仪式感

时间,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了。

你我从出生开始,在各自人生道路上前进的速度或许有快有慢,但却都要无条件遵循时间的规律:照着表盘走字儿。想要偷懒抄近道玩“穿越”,跳过三天俩月一年半载;或者无中生有,一天排成满满48小时,都是目前只能存在于小说里的脑洞情节。不论我们是肆意浪费,还是拼命追取,时间不曾为了谁改变,分分秒秒都有绝对标准。

于是每一场生命,都在刻度精确的时间标尺上,渐渐成型。我们的身体变得挺拔强壮,神情褪去了孩童的懵懂;我们四肢关节不再憨稚笨拙,能玩转电子产品,也能胜任运动乐器;我们的思维更强大,学会运用复杂的公式、诵读艰涩的文章,为了一步步成为大人、走进未来而忙碌地准备着。

但,什么是“成长”?怎样才算“成为大人”?我国法律中有“18岁”这个生理年龄界限,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然而,时间连贯不断的性质,造就了看似循环往复、一成不变的生活,很容易让置身其中的我们模糊掉生理上和心理上对“成为大人”的不同要求,弱化“成长”对整个人生的标志性意义,仿佛只要年纪够了,人人都会是稳重有风度的大人。“成长”变成了一件理所当然、无须努力便会达成的小事。

诚然,18岁时,人的骨骼、大脑等人体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在处理事件、解决问题时,也具备独立思辨、分析行动的能力,做好了融入社会的准备。不过,人的内心是否做好了成长的准备,却是难以用年龄来断定的。放眼当下世界,没有担当、责任感缺失的“成年人”,早已不是罕见个例;消极无目标、行动力不足的“成年人”,更是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甚至有很多而立、不惑之年的“成年人”,依然赖在家中依靠父母,不愿出去面对生活考验,宁可永远当一个被保护被照顾的孩子。“成长”远没有那么简单。也许,比起生理年龄的“长大成人”,理解内心世界的“成长”之义对于我们而言更重要。

成长,意味着独立和自由。有能力照顾自己的身体,安排自己的生活,在遇到困难时并不会完全依赖他人,而是做好独自面对各种挑战的准备,在自己尝试解决的范围内适度寻求帮助;以自己的思考和意志做选择、做决定,言行自在不被设限的同时,行为处事也能自律,遵守社会规范的约束。

成长,意味着积极和行动。坦然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磨砺,从正面去想,从可能成功的一面去想,以积极心态推动进步,享受过程而不是执着于胜负;不只是在学习中埋首疾书,更要在生活里确立未来的梦想,使出全力毫无保留地向目标奋进,带着放手一搏的果敢,更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成长,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坚守生活的追求与信念,尊重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也对自己所处的社会负责,做好应该做好的工作,承担应该承担的义务,完成应该完成的使命。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以“负责”才能答复生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此生尽兴,敢言不悔。

成长是一个过程,自然是需要用时间慢慢体会,用真心细细感受的。但成长却也需要一块里程碑和一点仪式感,让身处其中而不自知的年轻人真真切切地意识到:原来,“成长”并不是一件习以为常的小事,而是对人生进程无比重要的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