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一书里说的是什么?

老子的人生经历:是一位史官,负责记录档案,见识渊博。《道德经》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培养家长成为好家长,培养领导成为好领导。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还得自己来悟,所以有时间还是要自己来读一读原著。书里面比较重要的词汇有:道、德、有、无、前、后、中、冲、天、地、水、自然。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所有经历过的事,都会变成一种修炼
陪在我们身旁,即使你忘记了,它已在我们的身心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你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上无一物,何故惹尘埃?”无论是否拥有智慧,人们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心境中,区别仅仅是庸人无事自扰和智者举重若轻。何为智?有智者,必定善于体察生活细微,又能洞悉何者为重;必定拥有非凡能力,兼且包容人所不耻;必定历经世态沧桑,还能保持内心安宁。
所以,万法唯心造。每个人的发心不同,理解便不同了,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玄之又玄的东西境界不同就会悟出不同的东西,但悟出来的才是自己的,一朝开悟,立地成佛!我们应仔细品味,从《道德经》中汲取的管理之道、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的智慧。



《道德经》中“用其光,复归其明”,我们要发光发热,但是没事的时候得先充电。所以人生不做这些无用的事,也没有办法让有用的事做得更好。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理论联系实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本书讲的很好但我觉得有点难理解。所以要多读、多想、多用。
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
满招损,谦受益。
心是虚的,不是满的,才能听进别人的意见,看得到别人的长处,学得到别人的优点。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因为陶瓷中间是空的,所以才能装水装米,房子有墙有壁,但我们用的确是中间的“无”的部分,人心也一样,如果心里面装的太满,就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智慧高的人眼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无用之人,也没有无用之物。你认为它没用的是你的看法,你没有看见它的用处。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没有谁是应该抛弃的。” 看到这里,感觉自己的境界还差很多,虚心学习,提升自己。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五世而斩”。著名的《红楼梦》中,他们正好是大富大贵到了第四代。大观园里面的秦可卿可谓是悟道最深刻的一个人。她在临死之前托梦给王熙凤,很明确的告诉她:大富大贵是不可能永远存在的,我们已经富贵了将近一百年,怎么可能还还会一直持续呢?后世子孙不当行为越来越多,走向衰亡是必定的。告诉了王熙凤解决的方法:多建寺庙,在寺庙周围多置田地,节省开支,减少铺张浪费。可惜的是王熙凤全都没有听进去。又印证了一句话:名师指路不如自己悟。


《道德经》从古至今有很多名人为其翻译、注解。古人大师的冥想、经历感悟,其实在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又都一样,永远不能理解作者的本意,毕竟无法隔空对话问他是啥意思?即便是问到了,自己又不一定能够按照他说的去做,因为总感觉人家是大师名家。毕竟人的经历不一样,得到的感觉体验经验也不一样。所以很多人说看书,一个年龄一个看法,一段经历后又有一个体会,就跟对小时候某句名言或者老人经常说的一些话,长大后终于明白了、或者又有了自己的理解新的阐释似的一样。



的确像麦家老师说的:世界很大,文学最大,文学能够使世界变小,能够让我们成长。读经典好书,让我们有正念,有满满的正能量。你对《道德经》是如何解读的可以留下你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