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爱因斯坦的童年发现:“天才”大多有这些特质,父母别盲目纠正

说到爱因斯坦这个伟大的科学家

,可能会有很多的父母都在疑惑:爱因斯坦的父母是如何教育他的呢?现在有如此的传奇,肯定也与老师和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吧!

其实,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他小的时候,并不是人人羡慕的“牛娃”,而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笨学生”

爱因斯坦的童年

爱因斯坦在出生后,就受到很多人异样的眼光,因为他在9岁的时候才会说话,很多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智力发育有问题”的孩子,甚至是上了小学以后,他还会因为自己“反应慢”而被同学和老师们嘲笑。

而且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记忆力就非常的糟糕,别人说的话他总是记不住,就算是父母

千叮咛、万嘱咐的话也是如此。

当时大家都认为:爱因斯坦这么糟糕的记忆力,以后学习肯定也不会好。

但爱因斯坦不仅成功了,还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名的物理学家之一,而在一次采访当中,爱因斯坦说出了关于记忆力差的问题。

爱因斯坦称:记忆之所以差,是因为他觉得那些东西没有用,他比较愿意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研上。

“天才”大多会有这些特质,父母别忽视

其实在爱因斯坦的童年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一些小习惯,而这些小习惯也是造就爱因斯坦成功的关键之处。

从小喜欢冥想

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他经常会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

抚摸着小叶片或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

有一次,在伊撒尔河岸野餐的时候,一位亲戚说:“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的时候,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

而爱因斯坦的母亲玻琳为自己的孩子辩护道:“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

可能在很多大人的眼中,爱因斯坦可能是在发呆,但其实他是在冥想,他想要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相信在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的父母会发现孩子出现“发呆”的情况,这时候宝妈们可别认为是宝宝出了问题,或许宝宝只是在思考问题。

如果宝宝出现了发呆的情况,建议宝妈们不要轻易去打扰,这样很有可能会打断孩子的思维,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

只有一个爱思考问题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会急急燥燥的,而是会先在一旁仔细观察动脑筋,同时他们也会具备独立人格和人文思想。

做事认真

爱因斯坦在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很少说话,所以导致了老师们都不太喜欢他。

在一次手工课上,老师从一堆布娃娃、泥鸭子等作业中,拿出了一个不太像样的小凳子,并生气地说:“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板凳呢?”

孩子们都笑了起来,而爱因斯坦却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严厉地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吗?”

教室里鸦雀无声,爱因斯坦却站了起来,坦然地说道:“有的!”

同学们都惊奇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书桌里拿出了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摆在桌子上说:“老师,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但是比这两个都强一些!”

老师看他做事这样认真,又敢于直言,从此也改变了对他的态度。

对于孩子来说,做事认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父母不要从小就要求孩子

做这些、那些事情,这样很容易会扼杀掉孩子的求知欲,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可以顺着孩子的思维来教育孩子,平时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多夸夸孩子,给予他一些信心,帮助孩子形成做事认真的性格。

好奇心强烈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既不是特别聪明,也不是特别有天赋,我只不过是非常非常好奇。”

好奇心是孩子从小就拥有的一种“天性”,其发展大致会经历以下阶段:

0~1岁:睁大好奇的眼睛到处观察;

1~2岁:咿呀学语,用嘴巴或手接触东西

2~3岁:总爱说“不”,喜欢和父母抬杠;

3~4岁:开始触摸、探索各种物品;

4~5岁:堪称“十万个为什么”,总会提问父母一些奇怪的问题;

6岁以上:探索各种高科技家用工具。

童话大王郑渊洁也曾说道:“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要比报各种培训班更重要。”

他也曾呼吁:“留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也就是留住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是童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未来能够立足在世界所需的

品质之一、也是提高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好奇心是孩子不可或缺的一个特点。

那么父母要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

美国儿童教育家玛丽·布特·露伊认为:孩子的好奇心和成人的鼓励休戚相关。

★带孩子接触世界、认识新鲜事物

一个人的见识和他们从小接触外界是有很大关系的,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千奇百怪的神秘世界”,父母要多带孩子去大自然的世界探索和发现

只有孩子接触到的信息越丰富,他们也越容易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身边的人或事物都会很容易激发起孩子的

好奇心

如果父母们没有时间带着孩子去接触大自然,那么父母可以让孩子看一些关于大自然类的书籍,让孩子在书籍中认识大自然、保持好奇心。

乐乐妈推荐这套《第一次遇见科学》,其中内附高清大图,引领孩子回归到最朴素的阅读与观察当中,帮助孩子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父母们不能够停留在给予孩子宽而浅的知识当中,而是要去尝试引领孩子认识少而深的概念,这样孩子未来才能够拥有辨别、推理、判断等批性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