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听过一个段子,听起来略显苦涩。

大人在面对孩子源源不断的提问的时候,往往会说:“吃吃吃,赶紧吃饭,吃还堵不住你的嘴。”

等你长大了,习惯了酒桌上的觥筹交错,你些问题想不通向别人请教的时候,别人会说:“喝酒吧,喝酒吧,是酒不好喝还是手机不好玩啊。”

是呀,环境里有个很重要的词就是闭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失去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即使有问题也不再说出来。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以色列前教育部长夏伊 · 皮隆第一次来中国时,时任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犹太人只占全球总人口的0.2%,却获得了22%的诺贝尔奖?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的确,这个国家人口数只有800万,不及北京一半,却聚集了以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为代表的聪明头脑。

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以及其他技术产业上都有杰出的表现,也为人类留下了经典《圣经》。

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可能是犹太人的基因好,也可能是先天环境给了“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以生长的沃土。

但很显然这些都不是这个民族盛产金融家、商人和哲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的根本原因。

夏伊 · 皮隆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们的传统。在以色列的传统中,你不能教授价值观,而是要问问题,问题的答案就是价值观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以色列前教育部长夏伊 · 皮隆

不断提问,是以色列人的共性,也是以色列能够持续为全世界创造价值和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以色列人看来,人和神的第一次见面就是从一句:“你在哪里”开始的。

因此,你可以教导孩子观察世界,也可以引导下属如何高效,帮助客户一步步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又或者在会议上抛出本质问题,但请永远不要灌输答案。

因为从外界施加的答案,终将拜倒在遗忘曲线下,不会被永远记住。

其实,人的大脑从机能上喜欢接受提问从而自发思考。“潘多拉的盒子”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渴望解开谜题的好奇心是人类的本能。

提问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这种本能的作用。

你可能也意识到好提问的重要性,也想做个慎思明辨的人,那应该问哪些问题?工作中具体要怎么提问呢?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据说,人一天中要思考2万~3万次,这些思考的内容像一个漩涡,牢牢地吸住了我们的注意力,如果不想陷入混沌和迷茫中,那就必须将思维聚焦到正确的方向上。

我们向自己提问,也通过向自己提问要答案。

你可能在某个独处的时刻问自己“我究竟想要什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创业3年了,当时意气风发喊下的目标,现在达成了吗?”“如果今年我80岁,我最后悔的是什么事?”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这些提问,左右着我们的目标和方向。在不确定性面前,那些成功的人,往往能以“面对未来的角度”提出问题,不断审视自己,而不仅仅是站在“过去的延长线”上思考将来。

就像爱因斯坦,被世人称为“世纪天才”的人,就非常重视挑战不确定性。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永远不要停止疑问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爱因斯坦

他在提出“任何物质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的理论(相对论)时,没有让自己受限于当时“光是一种波”的常识,而是从根源上重新探寻物理的定律,从而改变了这个世界已有的认知。

据说,当时他是一遍看着早晨升起的太阳,一边冒出了“是否存在超越光速的物质”这个想法的。

世界上优秀的人,也无一例外地像爱因斯坦一样,不断自问,在面对各种事物时抱有“什么才是问题本质所在”“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事情”这样质疑的态度。

也就是说,在逼近事物的核心或本质,以及提出真正抓住要害的问题等方面,英雄所见略同。

学会自问,可以让你不忽视真正重要的事情,找到问题的本质。

问题即答案,你所提出的问题,其实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在中国的历史中,韩非子有一句话:下君尽己之力,中君是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最低级的管理者用的是自己力气,亲力亲为,稍微好一点的管理者用的是别人的力气,高级的管理者用的是别人的智慧。

所以,你要用比你牛的人,尤其是专业比你牛的人,作为领导者,你的学习重点是全局观的概念思维能力。

能做到董事长的原因不是专业能力强,而是全局观能力强,抓机遇的能力强。不是直接给出下属解决方案或要求员工照令执行,而是通过不停提问引导下属自己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如果听到员工们说产品价格太高了,你打算怎么解决?

你可以这样问员工:“你看到什么,得出了这个结论?”

他们可能会回答说:“我们经常遇到有些客人因为我们公司产品价格高,而不愿意购买。”

接下来你可以请对方把这句话中的相关“关键词”描述清楚。比如这样追问:

我们是谁?指柜台、体验区还是接待区的员工?

经常指什么?每天还是每周?

有些指哪些?到底是多少?

客人主要是谁?学生,家庭主妇、小资白领、金领,还是指民工?

产品具体指什么?手机、平板设备、配件、还是耳机?

价格高指什么?比谁高,高多少?

经过这样的对话,你就请员工把“我们”、“经常”、“有些”、“客人”、“产品”、“价格高”等关键词定义清楚了。

经过这样一番明确的定义,你会发现最后原来他们想说的,可以用下面这句话来描述:

体验区的员工,每周末往往遇到十几个学生,在购买平板设备时,反馈价格比京东等购物网站贵了近100元。这样,你就能理解员工所说的问题,员工自然也就知道问题所在了。

在企业里最没有效率,最内耗的一件事情,就是大家为了一个错误的方向,又提出了一堆正确的答案。

现在很多文章在宣传狼性执行力 ,但是如果方向错了,执行力越强越可怕,你摔的也就越惨。

正如彼得·德鲁克说的:

解决问题以前必须先要发现问题,没有什么比正确回答了错误的问题更加危险。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你看待问题的角度,往往能反映出你的心智模式。《跃迁》《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根据看待问题的方式将人分为了六类:

停止成长者:不觉得自己有问题,看不到问题。

受害者心态者:能看到问题,但不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全都是别人的问题,工作中不断抱怨甩锅,可以类比到生活中的怨妇。

小学生心态者:能看到问题,也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但是希望别人帮他解决。

好学生心态者:好学生比小学生有进步,能看到问题,希望自己来解决,却希望别人能给他一个标准答案,大部分人的知识焦虑也从此而来。

问题解决者:他们清楚自己的问题,听很多答案,和几个人聊,自己做决定,然后执行。

终身提问者:像乔布斯,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人,不是等着解决问题,主动向未来提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开始着手解决。这些人不仅是终生学习者,而是终生提问者,他们是最厉害的人。

不一样的乔布斯、马斯克、爱因斯坦,有同样容易被忽视的这项能力

左:乔布斯 右:埃隆马斯克

这六种人:停止成长的人、受害者、小学生、好学生、解决问题的人、终身提问者。你是哪一种?你离最厉害的终身提问者又还有多远的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