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农业没有完成机械化,却不怕粮食危机?


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不少国家都出现了恐慌性囤粮的现象。随着哈萨克斯坦、越南等主要粮食出口国宣布停止出口后,“粮食安全”一时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但是粮食危机对于当下的国人来说,却是一个遥远的话题。我们抢购过国债、股票、房子,甚至囤过食盐、板蓝根、双黄连,却从没怎么抢购过粮食。


即使当下的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尚未完全展开,距离西方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纵观最近四十多年,我们没有发生过一次粮食危机。

当下,中国粮食连年丰收。连续第8次总产超6亿吨,而中国人年均消费口粮只有2亿多吨。另外中国的储备量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国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多吨,够全国人民吃一年以上。


这些骄人成绩的背后,是因为我们有三大优势:

1.经验优势

其实,粮食安全在两千多年前就是国人关注的重点。更有利用粮食战征服他国的成功案例。

春秋时齐桓公依靠管仲献谋,未用一兵一卒,就灭了强敌鲁国。当时齐国盛产帛,鲁国盛产丝绸。

管仲建议齐桓公不仅自己穿丝绸,并命令臣下必须穿丝绸。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掀起了穿丝绸的新风尚。齐国丝绸紧俏,价格飞涨。

管仲示意鲁国商人说:给我贩来丝绸一千匹,给金三百斤;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

于是乎,齐国与鲁国双边贸易额猛增,鲁国依靠外贸获得了巨额的收入,于是国君要求农民弃耕养蚕,大力发展丝织业。

一年后,对外贸易使得鲁国经济发展迅猛,城市繁华之至。此时,齐相管仲突然建议齐桓公改穿帛,并严禁国民穿丝绸,并关闭边境贸易,尤其严控粮食出口,一粒不卖。

10个月后,鲁国饥民遍野,政府财政收入断绝。此时国君下令百姓复耕,可惜,粮食播种需要时间,于是粮价飞涨,民不聊生,鲁国米价是齐国10倍之多,能买到就像中彩票一样难。

不出两年,鲁国国民偷渡到齐国的已有十之六七。不到三年,鲁国国君归顺。就这样,管仲通过粮食战的方式打败了鲁国,为齐桓公称霸打下坚定基础。

而管仲运用的粮食收购机制,也一直延续了下来。并且运用在了邻国身上

中国历史上一直推行的朝贡机制,中原王朝会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周边国家的特产,看似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但是可以引导藩属国的国内产业结构,强化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其中的收获就远远超过经济上的成本。

比如汉朝管理西域的时候,当朝贡的国家“不服”的时候,只需停止采购该国朝贡物品,很快其国内巨大的经济压力就会逼着他们就范。

所以,虽然我国粮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我们仍然大量收购邻国富裕的农产品,慢慢的从产业上将邻国变成我们的朋友。而这个机制延续至今,我们周边的越南和哈萨克都属于产多少就卖多少,出现富余就都卖给中国,基本不做储存,所以才出现了疫情一爆发就先慌的禁止粮食出口。


2.政策优势

正是由于我国过往的历史经验,粮食作为国家命脉必须由于自己掌控。所以面对我国人多地少的情况,国家自2006年提出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这一政策从未改变。

3.育种优势

由于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打破了西方的垄断,其先进的杂交水稻技术使得西方不得不来购买和交换专利,打破了西方曾经的粮食禁运政策,甚至还可以大幅压低各类粮食与化肥农药的进口价格。最近袁隆平院士正在搞盐碱地种植的实验,据估算成功后可利用一亿亩盐碱地产量,多养活八千万人口。



所以,看到了国家储备如此强大,对待买粮这件事,还是要平常心对待。

就像前一阵国家说的那样:粮食还是吃新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