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把会的题做错好可惜,家长要如何帮孩子避开遗憾呢?

众所周知,一年级的内容比较简单,但一个班总有几个孩子是小马虎,他们要么漏题,要么空题,最终总是不能得100分。当卷子发到他们的手中,他们再去做这道题,多半会做对。

这样的情况很熟悉,当一个孩子常常在会做的题目上失分,家长很容易用马虎,粗心这些字眼来分析失分原因。


粗心马虎这四个字就是孩子做错题目的“真凶”吗?马虎背后还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凡是在错题分析一览仅填上粗心马虎字眼的孩子,多半还会和马虎做很长时间的好朋友。他们通常会在“改进措施”那一栏填上“下次注意”,下次注意?下次怎么注意,没有人知道,于是,就算下次没有马虎,下下次题目换个“马甲”,他又开始马虎了。如此循环往复,错题分析成了形式,敷衍了老师,更敷衍了自己。


那会做的题做错了,马虎背后的“指使者”到底是谁呢?

视知觉能力欠佳。

作为家长,你一定想不通为什么孩子会把69写成96,为什么孩子明知道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却出现错位相加减,为什么孩子算式列对了算对了却在写答的时候抄错答案。

其实这些都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有关。什么是视知觉能力呢?

视知觉在心理学中是一种将到达眼睛的可见光信息进行解释,并利用其来计划或行动的能力。

研究表明,大脑接受的感觉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视知觉能力低会让孩子视觉效率慢和采样率降低。

每个孩子的视觉知觉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孩子视知觉能力达不到同龄水平,他更容易出现粗心的现象。


2.不良习惯

有的孩子打草稿的时候,写的乱七八糟,东倒西歪,因为草稿纸一般不会上交,看的人只有自己,所以在草稿纸上,很多孩子也只写自己才看得懂的字,在写乱的稿纸上把答案捞出来再誊到卷子,就是这么短短几秒钟,让很多孩子的草稿白写,是的,他扑哧扑哧的写完,正确答案都在稿纸上,而试卷上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误写。

还有部分学生不会善用估算判断问题解决的合理性,比如最简单的和大于或等于加数。

也有学生不注意卷面或者作业的整洁,涂涂改改到最后自己都看不清正确答案的样子,正如脏乱差的房间更容易生出害虫,脏乱差的作业更容易出现错题。

3.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孩子在计算时容易被思维定势干扰,比如某段时间练习530除以53之类的计算,知道了二者之间是十倍的关系,拿到530减53的时候,想都不想,直接把10写上去了。再比如,学完整数的计算,再去学习小数计算,学生仍然拿整数的规则套用在小数计算上。


还有的孩子在审题的时候,在某句数学信息上找到了共鸣,一扫而过,答题的时候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想法,而不是按照题目的意思去解题,这也是受到了已有的思维干扰。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和这些“真凶”绝交,需要注意什么呢?

1.不要用结果否定孩子的努力。

有的孩子态度很端正,主因是视知觉能力的问题,家长真正要做的是积极帮助孩子提高视知觉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否定孩子的学习态度。

这个时候一味否定孩子努力是没摸清楚孩子的现状,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也要注意方向,找准方向,对准把心,问题才能被一击而破。

如果是视知觉能力的问题,家长可以通过智力拼图,七巧板拼组,迷你宫训练等多种方式加以锻炼。


2.忽视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生活习惯好的孩子通常学习习惯也会好,相反,生活中丢三落四没条理的孩子,在学习上也很难逻辑清晰,思考有序。

其实在一年级下册数学课本里就有一个单元叫分类,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思维习惯,家长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把分类运用到生活中,大到自己的房间布置井然有序,小到自己的书包每个夹层放合适的书籍资料。

所以,家长有必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培养孩子的分类意识,收捡物品的习惯。

3.惩罚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

有个孩子,他的家长对他也挺严格的,数学考了80分,就让孩子把数学卷子抄一遍,孩子口算错了,每天加做50道口算,孩子照做了,效果却不是很好,上升不明显。

原来时间长了,孩子产生厌倦了,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过度重复的单调,就是对孩子学习激情的扼杀。

这位家长虽然方式简单粗暴,孩子看似更努力了,多付出了,实则可能是做了一堆无用功,浪费心力。


那家长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1.对孩子要鼓励,有进步要表扬。

对孩子的问题,只要有进步,就要表扬,让他有信心克服困难,多用赏识教育,慎用棍棒教育,赏识孩子,孩子的心灵充满阳光,孩子更愿意跟你交流最近的学习困惑或收获。

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口到心到手到,多器官灵活运用更能激发孩子正确无误的解决学习问题。

2.家长要对孩子适当的放手。

家长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对孩子的依赖,不能认为不照顾孩子,孩子就会受罪,过度保护的孩子会失去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少了,就只能把犯错的机会留给学业了。

如果孩子在家里除了学习,其他事务都被包揽,当心!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差,上学后,之前生活的依赖便转嫁到了学习上,后患无穷。


3.要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多给孩子细心的心理暗示

如果孩子因为以上原因,常在会做的题目上犯错,家长要提醒自己,少在孩子面前提粗心大意,马虎等字眼,提多了,孩子就会认为,我本来就是个小马虎,改不了了。相反,看到孩子细心的细节,要及时告诉孩子,你刚刚这样做真细心。时间长了,孩子细心的一面就被不断强化,最后赶走了内心的那个小马虎。

4.完成后检查

还是要让孩子养成检查的好习惯,事实证明,痕迹化的检查模式有利于拯救那些被忽视的小问题。在平时的作业练习中,家长可以在孩子完成作业后,提醒孩子检查,检查一题做一个小记号,这样的痕迹化检查既能让孩子有“检查欲”,也能让孩子更有毅力坚持到底。


写在最后

作为考遍无数次试,如今也要监考和阅卷的一线老师,我对于“一分压倒一批人”的感触太深了,求学路上,越往后走,越考验一个人心细不细,严谨不严谨,很多时候,就是零点几几的分影响了个人发展。

严谨细致都不是凭空而来,一切源于滴水穿石的态度,从小处着手的智慧,让细心从娃娃抓起,让孩子早早练就一颗细心,其实也是让孩子在成长路上紧攥一颗宝石,好让走过的路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