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炸弹狂徒:55枚炸弹让纽约陷入恐慌,被抓后为何不能定罪?

有不少公知将美国视为天堂,但是美国其实是一个看似光明其实充满黑暗的地方,而且美国的黑暗经常会引发社会矛盾,导致人民的不满甚至报复。发生于美国40-50年代的纽约炸弹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炸弹惊魂

1940年11月8日,在位于美国纽约的爱迪生公司办公大楼,一名清洁工在打扫一间办公室时,发现在窗台上赫然放着一枚炸弹!

炸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爱迪生公司的人都是罪犯,我给你们准备了礼物—炸弹!"。这一发现吓坏了这名清洁工,他立刻报了警,纽约警局立即派出了警员和排爆专家赶赴现场。

万幸的是,炸弹并没有引爆,而且蹊跷的是这枚炸弹既不是定时的也不是遥控的,似乎凶手并没有打算引爆它。

警局的排爆专家小心翼翼的拆除了这枚炸弹,并带回警局,对炸弹结构和炸药成分进行检测。经过检测发现,这枚炸弹的炸药成分很简单,就是普通的黑火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仅仅过去了十个月,纽约警局的巡警在巡逻时,在街上又发现了一枚炸弹,经过检测发现,这枚炸弹的结构和炸药的成分与放置在爱迪生公司的那枚如出一辙。

唯一有一点不同的是,这次发现的炸弹上面引爆装置是定时的,但是没有开启。纽约警局随即对这两起炸弹事件并案侦查,但没有任何结果。

过了没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了,美国进入了战争状态。而就在此时,纽约警局收到了一封信,信的大意是在战争期间,不会再制造和放置炸弹。

纽约警局随即对信的笔迹进行了分析,发现和上次爱迪生公司发现的纸条是同一人。不过,写信的人倒也信守承诺,此后9年的时间里,纽约再没有发生类似的"炸弹事件"。

炸弹狂徒

1950年,纽约中央火车站被人发现了一枚炸弹。但是与上次一样,这枚炸弹依然没有被引爆,因此也没有引起纽约警局的重视。就在纽约警局放松了警惕的时候,一枚炸弹却突然在纽约图书馆的一个电话亭内炸响了!

好在这个电话亭当时并没有人,也因此没有伤亡。出人意料的是,凶手在这次爆炸后,居然给纽约的各家报社寄了信,声称"还会有更多的炸弹为正义而炸响"。

凶手果然说到做到,在1951年—1954年的三年时间内,炸弹纷纷在纽约各地炸响。事后据统计,凶手在这三年内共放置了十二枚炸弹,其中一枚炸弹在电影院爆炸,造成了四人重伤的严重后果。

凶手还在继续放置炸弹,但是纽约警局却对此束手无策,而且这些炸弹威力越来越大。整个纽约顿时陷入了一片恐慌当中,市民们每天出门都小心翼翼,生怕哪天不小心挨了炸弹,纽约的媒体还给凶手起了一个外号—"炸弹狂徒"。

此时的纽约,市民们除了恐慌还对纽约警局口诛笔伐,警局实在是没有办法,只好求助联邦调查局,希望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们可以将这个"炸弹狂徒"绳之以法。但"炸弹狂徒"却对此毫不顾忌,他依然在放置炸弹,制造爆炸事件,而且他还给纽约的几家知名报社打去了电话。联邦调查局试图对他的电话进行分析,但由于他说话声音太小,辨识度实在是太低,只好作罢。

令联邦调查局抓狂的是,这位"炸弹狂徒"还给纽约某知名报社寄了一封总结信,信上说:"到今天,我已经在纽约放置了54枚炸弹,给报社打了四次电话,如果爱迪生公司不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我还会这样干的!"。

1956年12月2日,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家电影院再次响起了爆炸声。与之前的爆炸事件相比,这次的炸弹威力巨大,共有六人在爆炸中受伤,其中三人伤势非常严重!这说明"炸弹狂徒"显然是越来越愤怒。

与此同时,一个一直关注爆炸事件的报社编辑在报纸上发表了一封规劝"炸弹狂徒"尽快自首的信。在信中,这名编辑还对"炸弹狂徒"的动机表示理解,并希望他尽快悬崖勒马,回头是岸。除此之外,这名编辑还告诉"炸弹狂徒",如果有什么难言之隐,可以在报纸这个平台上进行倾诉,以换取市民对他的谅解。

"炸弹狂徒"显然是看到了这封信,于是很快就回信了。在信上,他说出了自己制造爆炸事件的动机:"我在爱迪生公司工作时因为工伤致残,但是爱迪生公司并没有给我任何的补偿…"。

除此之外,"炸弹狂徒"还指名道姓的声称要炸死三名政客,并列举了自己在1956年全年放置的炸弹数量和地点(包括爆炸的和未爆炸的)。令纽约警局感到耻辱的是,这些炸弹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发现。

"炸弹狂徒"的回信提供了破案线索,联邦调查局立即前往爱迪生公司进行调查。但是却发现爱迪生公司受伤致残的员工非常的多,根本无从查起。

真相大白

从1940年到1956年,纽约警局的局长都换了好几茬,但一直拿"炸弹狂徒"没有任何办法,始终确定不了"炸弹狂徒"真实身份。纽约警局和联邦调查局为此承受了巨大的社会压力,纽约民众们对纽约警局及联邦调查局感到非常失望,认为他们都是摆设。万般无奈之下,联邦调查局只好求助于心理学专家布鲁塞尔教授。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布鲁塞尔教授是个专门研究精神病人心理的,而且对精神病人犯罪的心理颇有心得。联邦调查局之所以求助于他,是因为联邦调查局认为"炸弹狂徒"一定是个疯子,很可能患有精神疾病。

俗话说得好,"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布鲁塞尔教授对十六年来"炸弹狂徒"犯下的所有爆炸案进行研究之后,得出一个结论:"炸弹狂徒"是个男性,年纪大约在40-50之间,单身,可能并不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布鲁塞尔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认为:第一,爆炸案的凶手通常都是男性,而且精通爆破技术的男性年纪通常在30-50岁左右;第二,"炸弹狂徒"写给报社的信里不像美国人的写作风格,很可能是用外语写完后翻译成英文的。

此外,布鲁塞尔教授还认为:信的笔迹非常工整,说明"炸弹狂徒"一定受过良好教育;持续十六年制造爆炸案,说明他很可能患有偏执症;炸弹制造的非常精密,而且威力很大,说明他一定在军队待过,并且在军队从事过与爆破相关的工作。

但是仅凭这些分析依然不能确定"炸弹狂徒"的真实身份,正在联邦调查局一筹莫展的时候,"炸弹狂徒"再次发声。他又给报社写了一封信,"我1931年9月5日在爱迪生公司工作时受伤……",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有了这一重要线索,联邦调查局立即展开调查,将范围缩短在几个人,后来又锁定了一个叫乔治•米特斯基的男子。

经调查,联邦调查局发现乔治出生于1904年,是波兰裔美国人,他一直没有结婚,居住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

最重要的是,乔治之前确实在爱迪生公司工作过,但是由于爱迪生公司的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使得他患上了肺炎和肺结核,丧失工作能力,最终被爱迪生公司解聘,但是爱迪生公司仅仅付给了他180美元的赔偿金。如此敷衍了事的行为让乔治非常恼怒,他曾给公司写信声称要让爱迪生公司付出代价。

综合这些情况,联邦调查局认为乔治有很大的作案嫌疑,于是立即前往了布里奇波特,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对他实行了拘捕。

随后,联邦调查局搜查了他的家,在车库发现了制造炸弹用的材料和工具。在随后的审讯中,乔治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承认自己就是那个"炸弹狂徒"。

尽管乔治已经认罪,但他在接受审判时,法院却认为他有精神病,不能定罪,但是无罪释放也不合适,于是就将他关进了一个精神病院中,但住院没多久,乔治就因为肺结核而去世。

乔治•米特斯基是制造这一系列爆炸案的凶手,给整个纽约造成了恐慌,但美国资本家对工人的压榨和冷血却是造成这一惨剧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