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竟成恶人标配?心理学家:过于亲和的人更易有心理问题

我们在很多社会恶性事件新闻曝光之后,都能看到认识作恶者的人的类似言论:

“他这人挺老实的,难以想象会做出这种事。”

像是这两天引起热议的杭州许某某杀妻案,也竟然成为了乡亲邻里眼中的“老实人”。

“他待人很和善。”


“性格积极乐观。”


“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精明能干,逢人都是笑眯眯的。”


“根本想不通他会做这样的傻事。”

很多人看见类似言论就会产生疑问:原本的老实人怎么会犯下如此恶行?

于是便出现很多为作恶者开脱的言论,

认为作恶者都是被逼无奈,强调作恶者在外界眼中的老实人形象,无疑引出了很多受害者有罪论。

但理性的人们都明白,一个人会作恶,会施暴甚至杀人,究其根本是这个作恶者本身出了问题。

那些外界眼中的“老实人”,其实一点都不老实。

心理学家:过于亲和的人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Jordan Peterson提到,在他接收的心理治疗中,人们会因为各种原因来治疗,但通常一个原因是:他们太过亲和了。

人际交往中表现过于亲和的人不喜欢冲突,他们喜欢风平浪静,也不希望发生任何扰乱一时安宁的事。

所以他们会一味地隐忍。

极度亲和的人首要特征就是低自尊,在外人面前什么都能忍。

他们卑微、周到又体贴,有的极度亲和到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习惯于为别人的需求和情绪活着。

但这种一味隐忍和讨好的本质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与人为善、喜欢周遭的人,而是他们依赖这种隐忍和讨好去避免冲突并获得好感:

"我都这么和善温柔,有礼节讲文明,对你也这么好了,你也必须得对我也这么好。"

而一味的隐忍,必然会产生很多积压的情绪,,所有的情绪积压久了,都必然引向不可避免的大伤害,向内或是向外,结果只有这两种,要么伤害自己,要么伤害身边最亲近的人。

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人需要表达愤怒,二是人要学会合理表达愤怒的方式。

如果你认识一个人很长时间,这个人总是性情温和笑嘻嘻,从没有发过脾气,那么

你必定不足够了解这个人。

深入了解一个人,要看到他人性的最低处

一个人在极度悲伤和极度愤怒的时候是如何表现的,才是真正人性的显微镜。

外人眼中极度亲和的人往往只会把真正的情绪表露在身边最亲近的人面前。

因为在外界面前他需要维持一个表面的光鲜,这是缺乏内在尊严所致

比如许某某就曾威胁家暴过前妻,甚至是性命威胁:如果不同意离婚,命都要没有的


出现这种极端暴力行为的人,即使只是偶然行为,也需要远离,因为这便是其人性最低点的一面,一旦其努力维持的外在尊严被打破,便会触发极端的行为。

要说这些披着"老实人"外衣的作恶者有多恶,其实都是因为弱

像许某和屈某杀妻案件,有的人纳闷,只是夫妻吵架不和,为什么非得痛下杀手?

他们没有掌握正确的情绪释放方式,长期在外的情绪隐忍,当他们在家庭中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可能所有之前从外界积压的愤怒都会爆发在这一刻。

这是一种被动攻击人格。被动攻击人格的特点就是比较压抑,人前即使恨你讨厌你,也是表面一副笑脸,他的表现和内心完全不一致。

这种人格表面没事,其实内心已经积压了很多东西,一旦翻脸,就是不可控事件。

那为什么单就只在和妻子争执的时候下杀手?因为在外不敢正面杠,平时在外谦和体贴的自我形象也不允许他对外释放负面情绪。

挑比自己更弱的人下手,是他们填补虚弱内心的方式。

那些暴力殴打女性事件中的作恶者也是同理,他们需要通过宣泄情绪来维护自尊,无能的他们,只会找体力比自己弱的女性施暴。

结语:我们应该承认这个社会上的确是存在真正为人朴实正直的老实人,但如果这些作恶者也能被称为"老实人"的话,那无疑是对"老实人"群体的污名化。

如果一味突出作恶者"老实人"形象的话,就引发很多人与之共情,认为暴行的产生都是受害者逼的。

许某口中的"财产纠纷",屈某口中的"妻子醉酒晚归",都是他们为了自洽罪行的说辞,为了减轻罪恶感,他们对自己杀人的认知自洽成了一种出于不得已,内心潜台词是:

“你看,都是她逼我的。”

不要去听作恶者讲原因,要明白所有说辞也只是他们对自己罪行的开脱话术。

“老实人”的外衣无法遮蔽暴行的真相,我们作为有道德观的理性旁观者,一定不能去和作恶者共情,为作恶者开脱,这是基本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