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时候优秀的孩子,长大后却一般

知乎有一个热帖:为什么很多「神童」长大后反而不那么优秀?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

一个高赞的回答道出了真相:特殊语境下的「神童」是在某个很小的年纪,认识多少汉字、会背多少古诗……

我们常说的「神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神童」,而是特殊语境下对儿童片面的定义。这样的「神童」,大多有相似的特点:超前的学习,不错的记忆力。

超前的学习,让这些孩子比同龄人更早接触简单的知识;不错的记忆力,让他们记住了更多东西,看起来比同龄人「更聪明」。

然而,这种由超前学习产生的优势,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十分常见。这也导致了有些孩子小时候很出色,长大后反而不那么优秀了。

01有多少孩子,小时候「被优秀」了

很多时候,「优秀」是父母或者其他成人给孩子贴的标签,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闺蜜的女儿甜甜一年级时就在培训机构学习了英语,而学校是三年级才开始有英语课程的。

与其他没有学过英语的孩子相比,甜甜更早接触英语,她能熟练地用英语数数,从1数到100。闺蜜对女儿用英语数数的“技能”感到很骄傲,每次跟朋友说起孩子的学习情况,都会让多多当众“表演”数数。

用英语数数虽然不难,但是没有学过的孩子,可能到了四五年级也无法从1数到100。大家看到甜甜的“表演”,总是会竖起大拇指夸她好厉害、好聪明。但其实,等年龄再大一点,每个孩子都会数,甜甜与其他孩子的差距也就越来越小了。

之前,有位网友曾经在网上吐槽所谓的「神童」,他是这样说的:“上了小学,别的孩子50都数不到,老师要求你自己在那里显摆;小时候的作文段子经常拿来当范文当众阅读;课外书一大堆,自然社会小知识一抓一大把;知道中国多少个省,每个省会在哪;知道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地图啥形状。”

仔细一想,我们平时说的「优秀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不就是这样的吗?这些孩子比同龄人更早学习知识,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的他们会背古诗、说英语、数数……

但这样的孩子就是「优秀」的孩子吗?不一定。

我们容易因为孩子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而把孩子定义为「优秀」、「聪明」。但这种定义往往是片面、不客观的。

很多孩子在无形中「被优秀」了,随着年龄的增大,曾经的差距被缩小。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时候看起来「优秀」,长大后却一般。

02只重成绩不重能力,难以培养优秀的孩子

父母都很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但若只关注学习成绩而不重视能力,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高分低能”就是只重成绩不重能力的典型代表。

魏永康的事,相信大家都曾听说过:

2、3个月大时,母亲就教他识字;2岁时,他已经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时已经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13岁考入湘潭大学,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研究生。

小时候的魏永康是大家眼中的“天才少年”,在学习方面也足够努力。可在2003年,研三的魏永康被中科院劝退。为何曾经的“天才少年”,会被学校劝退呢?

这得从魏永康母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观念说起。

为了让儿子专心读书,母亲包揽了所有家务。为了不耽误儿子看书的时间,母亲帮儿子洗脸、洗澡,到了高中还给儿子喂饭,好让他一边吃饭一边看书。哪怕上了大学,母亲还一直待在儿子身边,照顾他的日常起居。

到北京读书后,母亲不再陪读。魏永康无法适应没有母亲照料的生活,生活无法自理、无法与同学正常社交,而他的知识结构也不适应学校的研究模式,所以被学校退学。

学习成绩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成绩好的孩子,在上大学、找工作的时候,有更多选择。但学习成绩只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孩子的能力,才是真正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学习成绩好,但能力差的孩子,就像是一个单条腿走路的人,单条腿再壮实,也没有两条腿走得快、走得稳。

03小时候太顺,不利于抗挫能力的培养

现在,很多家长会刻意让孩子“吃苦”,因为抗挫能力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抗挫能力强的孩子,遇到困难时,不乏站起来的勇气;而抗挫能力弱的孩子,很可能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

英国有一个系列的纪录片,叫《人生七年》。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从1964年开始拍摄第一部,采访了来自不同阶级的14名7岁孩子。此后,每隔七年,导演会重新采访一遍这些人,看看他们在过去七年中的变化。其中有个叫尼尔的人,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第一部纪录片中,7岁的尼尔能说会道,对自己的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尼尔出生于一个中产家庭,从小接受很好的教育。小时候的他,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但在第三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尼尔遇到了一个挫折,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潦倒的生活。尼尔申请牛津大学失败,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阿伯丁大学,但他只上了一个学期就辍学了。

辍学后,他在工地做临时工人,长期靠社会保障金生活。到了35岁,他还住在救济房、领着救济金。

在第三部纪录片中,21岁的尼尔总结了自己的失败原因:我没有克服足够的障碍来使自己坚强。

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失败。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重头再来,抗挫能力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小时候优秀的孩子,在别人的夸赞中长大,难以避免地形成自我感觉良好的认知,甚至还有人会变得骄傲自大。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小时候走得太顺,缺少挫折体验,这不利于他们抗挫能力的培养。长大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04刻苦练习、持续精进,让孩子越来越优秀

伤仲永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他小时候才华过人,但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小时候有天赋的孩子,长大后是继续优秀还是变得平庸,这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努力程度。

朗朗是个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小时候就有过人的音乐天赋:

不到1岁,就能哼《大海啊我的故乡》;2岁半时,能自己把《猫和老鼠》的主旋律弹出来;5岁时,获得东三省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第一名;7岁时,获得沈阳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12岁,获得德国埃特林根第四届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甲组冠军;13岁,获得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金奖;……

朗朗的成功离不开他的音乐天赋,更离不开他的刻苦练习。网上流传着一份朗朗7岁时的练琴时间表,每天练琴的时间近6小时。

而朗朗自己也曾在综艺节目《青春环游记2》中表示,自己连续30年每天练琴8小时。到了现在,他也保持每天2小时的练琴时间。

对于练琴,朗朗是这样说的:“音乐,不管你是谁,哪怕你是神,如果不练也不行,要将手和脑连在一起才能弹好。昨天弹得再好,和今天没有任何关系;今天弹得再好,和明天也没有任何关系。

深以为然。

不管是音乐还是其它任何领域,哪怕你有着再高的天赋、再丰富的经验,不练习肯定不行。其实,不少孩子小时候都有过人的天赋,有着比别人更高的起点。

天赋决定了起点,刻苦练习、持续精进才能决定一个人最后能走得多远。小时候,让孩子优秀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这份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