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菜市:新生儿的奇妙能力之歌

三哥的锅:苦辣酸甜、一锅荟萃

当生命第一声啼哭,她会向世间传递哪些密辛?

9月7日,朝内南小街菜市场,今日头条“无条件写作日”,为生活加把料,品咂生活本来的味道。

就像本雅明的城市流浪与迷失,在这样热气腾腾的地方,我试着用刚满月女儿的视角,去看待眼前的一切。

妈妈很近,世界很远,距离我来到这个热气腾腾的菜市场,至少还有三年光阴。

经过爸爸的笔尖,我可以品味菜市场的味道:三哥端来的铁锅中,苦瓜、辣椒、柠檬、西瓜,苦辣酸甜,人间味道,斑斓底色,一锅荟萃。

“集市者,市井之地也。”这是人间舞台,等我长大,相夫教子,古往今来,圣贤凡夫,开门都有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菜市场连着味蕾,牵连着每个人的胃。而握手生活最好的方式,或许就是亲近菜市,自己掌勺,善待自己和心爱之人的胃。

菜市的味道,就是生活的味道,世情的味道,也是家的味道。看看那菜市,听听那菜市,嗅嗅闻闻那菜市,尝尝那菜市,闭上眼睛,再摸摸那菜市。一蔬一饭,菜市味道里,那悠然悠闲,那心心念念。

在我小小的眼眸中,古今中外的菜市,就是生活百味的疆场。比如唐寅,在那首《除夕口占》中,就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世情冷暖,大约只有在菜市场的吆喝中,才能熨帖流浪者支离破碎的身心,而那些孤独的创作者,大约除了在梦中,也需要在一个个菜市场相遇。

我不懂,想问:菜市场在哪,家,是不是就在哪?菜市场的味道在哪,心,是不是就在哪?

菜市辐射半径有限,游人大约很少出没在菜市。只把“异乡”做“故乡”,才会来到北京的菜市场。北京日渐扩张,菜市场里除了北京腔,还有南腔北调、五花八门,显得真实而生动。

爸爸曾在菜市场偶遇老领导,他穿着大裤衩跟卖菜大妈讨价还价,与平日办公室西装笔挺、不苟言笑的形象比起来,好似换了一个人,却多了些亲切与生活气息。或许,这才是一个真实的人,而不是钢筋混凝土掩埋之下野蛮厮杀的动物。

行走半生,最好“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苏轼。他一生飘零,却是个真性情的人。在他的笔下,不仅风花雪月值得歌颂,柴米油盐亦皆可入诗。用琴诗书画的心,过柴米油盐的日子,这就是“苏式”的最美生活。

这位不折不扣的“吃货”,除了发明大名鼎鼎的东坡肘子,还会在诗词中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可惜,我现在主要任务是怀中吃奶,要不我真想买起二斤肘子,饕餮舌尖的盛宴。在那丝丝入扣的氤氲香气与厨具叮当中,菜市场里的游历与安顿,正是味蕾连接起来的“此心安处”,正是“他乡”成“吾乡”。这么想时,那手擀面,那发面饼,当我仗剑天涯、行走世界时,会不会散发出一丝乡愁的味道?

新生,总有一些奇妙能力,挂在嘴边,咿呀学语,菜市里,很容易哼出声响:

看,日子雕刻的生龙活虎;

听,讨价还价的语调铿锵;

闻,百味杂陈的热气腾腾;

尝,舌尖畅游的活色生香;

哼,疲惫生活的英雄梦想。

当生活抛弃了你,还有菜市场;

当你不再有梦想,依然还有菜市场;

当你少年走他乡,心里记得装个菜市场。

我爸爸说,菜市场里的百味,就是烟火气、世间音、人情味

#我,无条件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