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每次“听话”,都是对自我的压制

1


“你是否想让自己的孩子对自己言听计从?”

我想大多数现代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

但是如果问题是“你是否想要自己的孩子懂事一些?”

我想很多人都会说“当然”。

  随着育儿知识被大众接受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父母重视起孩子的个性发展,言听计从的棍棒教育逐渐淡出育儿领域,但是“懂事”却是永不过时的称赞。



  我认识一个年轻妈妈,文化水平很高,教出的孩子也无可挑剔。从幼儿园接回家的时候会跟老师说,“谢谢老师,明天见!”;

  一个三岁多的孩子会自己乖乖吃完盘里的晚饭,不需要大人喂饭;

  吃完晚饭会和妈妈学一小时英语知识;

  然后自己乖乖洗漱睡觉。

  是不是像是育儿书里的模范儿童?

  我发现问题的契机是有一次一起去甜品店的时候,我和他妈妈坐在位置上聊天,他就在桌子隔壁的儿童区玩滑梯。正聊到尽兴,他和另一个孩子在泡沫垫上跳来跳去,很明显地我看到了他妈妈脸上的不悦。她因为孩子过大的声音感到尴尬,扭头瞪了一眼儿子,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表情,他儿子立刻停止,去乖乖玩起了小汽车。

  我感到惊诧,仅仅一个眼神,就能制止一个玩到兴头上的孩子?


  我问她,“你儿子是不是挺敏感的?”


  “没有啊,他熟悉新环境挺快的,换了新的幼儿园也不哭不闹。”她丝毫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2

“服从”不是教育的目标


  如果每次孩子每次在去看牙医的时候不要哭闹和尖叫能有多好!


  相信我,我也会有完全一样的想法。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其实是违背孩子天性的?也许有人会说,孩子还小,没有是非观,我现在让他做的都是为他好,以后等他有了自我意识的时候我会让他自己做决定的。但事实上,国外心理学家林德西美林指出,“必须让儿童有机会在年幼时作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等到他们完全有能力和自由作出决定的时候。

  每一次,孩子的听从都是一次对自我内心声音的压制。

  在大多数父母眼中,“懂事”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尊重”。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被要求服从不会建立信任。我知道这也许听起来很奇怪,但是,允许孩子质疑您的权威和要求,实际上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健康的一种信号。



  比起服从,父母与子女更合适的关系其实“是合作”。


  “合作”是指通过建立平等开放的交流模式和相互理解,来增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信任关系。刻意的服从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限制孩子的发展空间。在“教导”和“命令”之间寻找一个平衡至关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在保证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对孩子说更多的“Yes!”,让他们去做出选择并去摸索相应的结果。如果他不想穿外套,就让他去感受寒风,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比避免一场感冒要更加有意义。


  很多成年人眼中的“不懂事”,只不过是孩子们以不成熟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对于未知状况的不安。我们应该作为一个引领者,让他们学会信任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为他们做出选择。

3

请读懂他们的爱


  心里特别想吃的东西,嘴上却说不要;心里特别喜欢的玩具,嘴上却说不买;心里很惧怕陌生环境,还是乖乖去上幼儿园;心里最讨厌的中药,却因为你说那个对身体好,一滴不剩的喝下。

  想想他们懂事的原因,曾经有心理学家说过,“孩子的懂事来自于环境的压迫。”我觉得与其说是孩子对外界压力的被迫妥协,不如说是孩子为了获得“爱”的主动改变。


  邻居家的女儿有一天妈妈批评她的时候,竟然去抱着大拖鞋拿给麻麻。这件事儿,邻居跟我说的时候我看到她眼睛红了,她说,当时自己完全不懂为什么会拿拖鞋给自己,甚至还因为女儿不听话更加生气。后来才明白原来糖糖每天都会在妈妈下班回家的时候为妈妈拿拖鞋,而妈妈则会表扬她或者亲亲她。在孩子的眼里就变成了给妈妈拿拖鞋,妈妈就会更爱自己。这种行为模式就造成了,看到妈妈生气,就会下意识的通过“拿拖鞋”这种行为来安慰妈妈。


  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要更加爱你。



  同样的,家长的认同,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骄傲”,正是这种满足感促使孩子想要努力达到你要求的一切。而种种改变常常是潜移默化的,实验表明,当孩子做出一个爸爸妈妈期待的行为后,便会得到他们的奖赏与夸奖,从而强化了这种行为。反之,便会受到批评,孩子就会减少这种行为。


  过分懂事的孩子,会收敛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按照大人的期许做着自己不理解甚至很抗拒的事。

  天性在内心压抑,而他却努力学会了成人的表达方式。


4

懂事,其实是一种最无助的绝望


  看到太多在小区里的游乐区因为孩子争抢玩具而训责的家长,但是殊不知,人的天性中本来就没有主动放弃一说。学会分享和谦让,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共享可以获得更多,而是因为父母说了“会懂得分享的才是好孩子”。孩子们渴望被认同和夸奖,所以变得乖巧懂事去听从安排,变的小心翼翼去试探父母的情绪。


  可是,成长只有一次。作为父母的我们在夸奖孩子懂事听话时,却忘了他们还有“委屈”和“不快乐”。如果你最珍贵的孩子,在孩童时期就失去了没有负担的发泄情绪的能力,我们如何能奢望孩子长大之后能够去追寻快乐?


  我小时候,是一个被五彩斑斓的,亮晶晶的衣服所吸引的小女孩儿。但是这显然不符合一个成年人的审美,妈妈跟我说我粉色的纱裙很土气,穿出去会很丢人,所以尽管哭闹过,我还是穿上了她为我挑选的衣服。我觉得我很听话,为了不让妈妈难堪,我学会了穿得体的衣服,幼儿园留下的照片里,我的打扮好像永远都不过时的那个,但是我失去了穿着纱裙成为自己心中的小公主的快乐。


  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不容易理解却悄悄存在的。


  希望你能读懂这份爱,收获这份天赐的礼物。

  我想说,我也曾是这样一个“懂事“的孩子,所以希望每个父母都能宽恕孩子的这些“小任性”,正是因为他感觉自己被爱包围着,才敢肆无忌惮的发泄。



  以下是一些小建议:


  希望——

  每当您的孩子情绪低落时,您都会倾听并认真对待他的担忧。

  每次您认为他在无理取闹时,试着给他一个拥抱,问问他究竟想要什么。

  每次出现分歧的时候,可以努力寻求双赢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强加自己的意志。

  每次您试图用家长的威信压制孩子的时候,能够提醒自己,您的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有权享有自己的喜好。


  每当您的孩子说“不”,您能严肃思考他的拒绝。

  最后《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中有一句话,想要送给各位父母: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每当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苛刻时,多想想当初怀有这个小生命时单纯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