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客家女: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受得了清苦,创得了辉煌

升级改造后的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广场上竖立起一座客家母亲的塑像,母亲头戴凉帽,手扶犁耙,赤脚绾裤地在田间劳作,她的背上,一个神态安详的宝宝正在酣睡。这是描写早期客家妇女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早期的客家人久居荒山野岭,一餐一饭来之不易,使得客家人不分男女都要承担起耕田养家的重担。女子缠足现象在清朝达到历史上的高峰,汉族人家的女子无论贫富,从幼年起几乎都裹起了“三寸金莲”。如果不缠足,就会受到普遍的嘲笑。


客家妇女因为要下地干活,是当时为数不多不裹小脚的女人,但封建礼教的影响仍在,她们出门时还是要带上一顶可以用纱布遮住脸庞的斗笠。“田头地尾、锅头灶尾、针头线尾、堂头屋尾”是当时客家妇女形象的真实写照。




在那时客家中,几乎可以说,一切稍为粗重的工作,都是属于客家妇女的责任。美国传教士罗伯·史密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中国的客家》一书,其中说道:“你如果是初到客家地方居住的话,一定会感到极大的惊讶,因为你将看到市镇上做买卖的,车站及码头上的苦力,在乡村中耕种田地的,深山上砍柴的,乃至建筑房屋时的粗工,几乎全是女人”。直至今天,在闽粤赣地区,夫妻档仍然是很多建筑工地上的主力军。


近现代的客家母亲,作为一个女人,女儿、母亲,经常情况下,承担的劳动量可能比男人还重,她要养育子女、照顾公婆、整理家务,还要和丈夫一道垦殖。有些甚至走出田梗和男人一样去闯世界,并作出了不俗的成绩,其付出的代价远比男人要大得多。


这些女人包括早期参加过我党革命队伍的李坚真(广东丰顺,广东省委副书记)、李贞(湖南浏阳,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贺子珍(江西永新,毛泽东同志夫人)、萧月华(广东大埔,优秀女指挥员,副军级)、危秀英(江西瑞金)、邓六金(福建上杭,福建苏维埃妇女部长)、康克清(江西万安,全国妇联主席)等,还有解放后在各条战线上个人成绩卓著的韩素音(祖籍广东梅县,英籍华人女作家)、杨秀琼、陈肖霞(两位是我国早期游泳名将和世界跳水冠军)、郑小瑛(福建永定,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家)、罗天婵(原籍梅县,女中音歌唱家)、黄婉秋(祖籍广东梅县,电影表演艺术家,刘三姐扮演者)、叶乔波(广西贺县,世界短道速滑冠军)、李莉(广东兴宁,世界体操冠军)等。


在客家人心中,母亲的意义显然更加深刻——母亲的足印,背负着客家人的轨迹;母亲的耕耘,培植出客家人的体魄;母亲的哺育,创造了客家人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的奇迹。


我们谈到客家文化、客家精神,就少不了这些女人们在后面的支撑。今天,在很多客家地区,用高出真人几倍的形式,讴歌、颂扬客家妇女高大、伟岸身躯的雕塑作品,比比皆是,增强了社会对客家妇女的认同感,这在男尊女卑的旧社会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


作为客家文化的主导,她们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在阳光下明媚,在月色下妖娆。这些在男人背后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女人们,历史不会忘记。



讲述客家故事,传播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请关注我的头条号,接下来会有更多客家资讯与你分享。


作者简介:罗利光,网名阿山,毕业于汕头大学美术系,广东梅州市丰顺县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大众摄影》2007年度十佳摄影师,《车坛影协》摄影网管理员,梅县区摄影家协会、梅江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学美术高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民俗、客家题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