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政混乱,黄册制度应运而生,浅谈如何当一名好“会计”

今日观点:清朝财政混乱,黄册制度应运而生,浅谈如何当一名好“会计”

自光绪八年开始,在阎敬铭的主持和清廷的支持下,户部开始对旧制进行改革,重新调整财政收支会计科目,命令各省必须将收入支出入册,以便加强对外省财政的掌握与支配。改制过程中,一度遭到了外省的普遍抵制与敷衍,最终在最高层的支持与户部的强力推进下,“岁出岁入黄册制度”成功落实。目前学界对岁出岁入黄册制度的研究不多,主要问题集中在制度本身的内容,这一制度的建立过程及其暗含的户部与外省财权之争很少涉及。萌卡根据相关史料,对岁出岁入黄册制度的建立过程进行初步梳理,并分析其中隐含的复杂纠葛,以反应光绪前中期财政治理问题。

北京户部银票存根

一、 改制原因

会计之政,自古有之。清代中后期,主要由户部通过京师、直省上奏的方式入册来进行财政收支核算。乾隆《钦定户部则例》载:“直省每岁出入钱粮,岁底奏销到齐之后,由部汇核各款,将出入大数新旧比较,声明先后多寡缘由,具折缮单,奏闻候旨。”道光二十八年(1848),将京师各衙门财政收支列入清单,进行通盘核算。次年再将数据汇入清单,这种方式是钱粮奏销制度的重要延伸,也使户部得以在各省及京中各项奏销的基础上大致掌握全国财政收支结构与详情,是户部解决财政问题与制定财政政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中国算盘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长期战乱使奏销制度遭到严重破坏,加之事权下移,财权外倾,“地方财政”逐渐形成,各总督、巡抚有意隐瞒真实财政状况,奏销稽迟、册报不全、内容含混诸弊丛生。鸦片战争后,尤其是咸丰、同治年间财政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出现众多新增财政收支项目,收款方面如洋税、厘金、各种常例税收加征等;支款方面如赔款、勇营军费、洋务支款等,均非常例奏销,大多另案核销。由于没有具体规章制度,户部无从监督与控制,直省亦多以虚假事项应对,奏销不实不尽。户部官员无奈地说:“臣部为钱粮总汇,凡有出入,悉宜周知。咸、同以来,各省军务倥偬……不尽咨部……部臣亦无从深问。”进入光绪年间,军务逐渐进入正轨,海宇相对安宁,国家进入相对承平期,清廷推行了一系列举措来整顿财政。奏销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户部曾屡次重申奏销纲纪,努力恢复奏销制度的正常运作,加强中枢财权,但效果不甚理想。光绪六年(1880),中俄伊犁危机之时,户部遵旨筹备军饷,依旧列有严核各项奏销条款,仍称“各省册结未能依限到部”,要求各省依定限奏销,以便统筹全局,整顿财政,筹措饷银。与此同时,以奏销制度为基础的年例汇奏出入大数清单制度亦陷入困境,难以汇造,户部曾自称:“汇核良非易易”,而且以昔年《会典》所载“例案”造册,在新的财税环境下也存在严重缺陷。

太平天国宫殿

光绪前中期,御史言官亦十分注重财政问题,将财政问题上升为国家政策,进行财政收支核算即是热门建议之一。光绪元年正月十八日,御史王兆兰建议清廷责令户部综核各省实际岁出岁入,“可否请旨饬下户部等衙门,统计各省地丁盐漕及厘金、捐输等项,除蠲缓外,岁入之数,实有若干,中外所需,暨内廷供奉,岁出之数,实有若干”,以便综核出入,筹谋节省补救之方。光绪八年十二月,阎敬铭借助北档房、派办处相关司员、书吏参与“云南奏销案”,一面奏准仿照刑部设置,裁撤派办处归并至北档房;一面改变北档房旗人独任制度,派遣满族官员16人,加强北档房人员力量。除此之外,阎敬铭还将北档房司员派充至各清吏司兼职,以便切实掌握各省钱粮奏销具体情况。

老式算盘

《申报》于阎敬铭此番举措,曾这样报道:“户部自阎大司农添设各司管股司员之后,各人振刷精神,颓废之风为之一变。现又添一新章,遴派北档房总办、帮办中勤慎者十数员,分辖十四司公事,或三人兼辖四司,或四人兼辖四司,皆他司之员兼此司之事,档册办完,许兼辖司员调取察看,设有不解者,传该司书吏询问。久而久之,天下银钱出入,北档房得以总汇其数。”

和珅住宅

二、 编制方案

光绪九年八月,阎敬铭开始启动改制计划。因为事关制度创举,纷纭轇轕,而且各省奏销册报不全,册式不齐,难以详细勾稽,决定变通办理办法,勒令北档房各省赶紧开具简明清单奏报,并传达具体开单原则,“行令将各该省无论司库、厘局、营房、善后、盐、关、漕等,各衙门所有一切新增、有额无额、正杂出入各款项,由各省督抚汇总,查照光绪六、七两年岁出岁入款项数目、官数、兵数、勇数,开明清单送部。入款逐款先列额收,一定要实事求是。出项逐款先列开支,次列实收。散款散数开齐,再以散合总开列一省通收通支总数。并令各该省将此两年有无应收未收、应支未支之款一并详开,无论从前已报未报,此次均仍通查一次,勿稍含混遗漏,限于本年十二月封印以前至部,以备考核”。

天下第一仓

光绪十年四月,据户部统计“各省清单始行咨送过半”;八月,户部正式奏请推行新式岁出岁入制度之时“仍有未复之省”。据史料,外省普遍延宕造报的原因,无非是担忧财政收支上呈后户部按册指拨外省财源,为了保护“地方财政”,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奏报堪称典型。阎敬铭是丁宝桢的至交,面对户部督催,丁宝桢虽将四川财政收支款目一并上报,但作为地方利益集团代表,奏折中不断陈说四川财政困难情形,“所入不敷所出”、“拨款愈多,收款愈绌”,并且指出川省遵照部咨造报清册的目的是“俾川库支绌情形,部中得以洞悉”。再联系折中丁宝桢再次奏请减平款项免解部库,暗示户部减少提解川省财源的目的十分明显,也反映出丁宝桢担忧财政收支奏报后户部按册再次增加川省对外解款,损害地方利益。

清朝贪官苏元春

面对外省延宕造册,阎敬铭主持下的户部并没有就此放弃,一面拟定具体改办办法,一面按照新法,就各省“各项已到奏册、咨单”,变通编制第一次岁出岁入黄册。光绪十年八月,经过长时间的筹备,阎敬铭领衔户部就年例汇奏出入改办岁出岁入黄册上奏,正式奏请推行岁出岁入黄册制度,并呈光绪七年度岁出岁入黄册。

恭王府

总结

综上所述,光绪前中期局势相对稳定,是清廷进行财政整顿的机遇。阎敬铭主持下的户部因应财政 经济发展变化,及时革新财政收支核算制度,改行岁出岁入黄册制度,旨在加强对外省财政的掌握,扩张中枢财权,实属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