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自發現後二百餘年才得以破譯出來

楔形文字和中國的甲骨文,古埃及文字一起,被稱為人類最古老的文字。這種起源於兩河流域的文字,是蘇美爾人所創造。這些文字被刻在溼潤的泥板上,然後在火中烤乾,就可以長期保存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逐漸湮沒在歷史當中。

1625年,意大利探險家彼得羅來到了兩河流域,在荒漠中,他發現了一些神秘的土丘。在這裡,彼得羅發現了一些殘破的磚塊,上面有一些奇怪的符號。於是,他蒐集了一些帶回歐洲,想要研究上面到底是什麼。不過,那時候還沒有考古學的概念,這些奇怪的符號也就沒有人願意花時間研究了。

1700年,英國學者托馬斯·海德將這種文字命名為“楔形文字”。到了1802年,破解楔形文字已經在歐洲成為一種潮流,當時年僅27歲的德國中學希臘語教師格羅特芬德,在和朋友喝酒時吹牛,說自己能破解這種文字。酒醒之後真的開始研究了,他找到了幾分銘文摹本,

大膽猜想波斯文的行文句式,然後套入到楔形文字符號中,竟然獲得了成功,破譯了10個波斯楔形文字。

這些楔形文字的內容旁邊,有一副浮雕,上面是波斯國王大流士腳踩反叛者,在貴族的陪同下傲視俘虜的形象。更關鍵的是,羅林森臨摹的楔形文字,也就是貝希斯敦銘文,是由三種不同的楔形文字寫成的(古波斯語、埃蘭語、阿卡德語),這成了破解楔形文字的關鍵。

為什麼呢?因為這三種語言記錄的是同一件事情,也就是大流士鎮壓反叛者的故事。而古波斯語和現代波斯語有很多相近的地方,於是就可以參考現代波斯語,破解古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然後就可以直接推導之前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怎麼還分這麼多?和古波斯語又有啥關係呢?

簡單地說,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之後,逐漸被其他民族拿來使用了,然後發展出了不同的楔形文字語言——比如咱們的漢字,很早之前被韓國和日本借鑑使用,逐漸形成了另一種系統。日語中的漢字雖然我們認識,但有時意思不完全一樣。

總之,簡單的理解就是,楔形文字是不斷髮展變化的,找到了其中一個突破口,通過貝希斯敦銘文這樣的“多語文獻”一對比,破譯就容易多了。

通過現代波斯語研究古波斯語的楔形文字,然後再通過“記錄同一事件的銘文”,解讀其他楔形文字語言,直到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通過十幾年不懈的努力,羅林森才完整破譯了銘文,並且破譯出150個楔形文字的讀音,以及500個單詞及幾十個專有名詞。

一直到1857年,包括羅林森在內的楔形文字破譯者,在英國皇家協會主持下,分別破譯了同一篇銘文,結果基本一致。這證明,人們已經解讀了楔形文字。

所以,楔形文字的不斷流傳,讓人們找到了古波斯語的突破口。然後就是很多研究者的不斷努力,才慢慢破譯了出來。從發現到破譯,期間竟然用了200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