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折騰四年“製造業迴流”,成績單是3.7%,算合格嗎?

特朗普執政四年,一直都在尋求製造業迴流,以提升就業。遺憾的是,剛剛上海美國商會9月9日發表年度報告:儘管中美貿易和政治關係緊張,但超過92%的美國在華企業沒有撤離中國的計劃。

更悲催的是,在確實考慮放棄中國市場的企業中,多數是全球收入低於5000萬美元的企業,而全球營業額超過5億美元大企業中,考慮撤離中國的比例降至5.1%。

如今,美國賬目數據上,就業在疫情之前的確是有提升了很多,特朗普施政期間,製造業真的迴流美國了嗎?

一、特朗普折騰四年“製造業迴流”,可謂是雞飛狗跳牆

看看上海美國商會發的報告: 92.2%受訪企業“並無撤離中國市場的計劃” ,70.6%企業表示連生產環節也不會遷出中國,14%企業表示部分生產環節遷到“美國以外的目的地”,只有3.7%表示把部分生產環節從中國遷移到美國。

另外,在《商業內幕》直接有一個新聞是:《美國公司無視特朗普要求與中國“脫鉤”的要求》,也就是說:特朗普折騰了四年,真可謂是雞飛狗跳牆。

再來看看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經濟數據 (Federal Reserve Economic Data),這個圖表是美國製造業GDP對整個GDP的百分比。

再來聚焦到特朗普任期內的表現:

可以看出:只有2017年第二季度到2019年第一季度表現是最好的,提高了0.2%個點。

即使美國從東方大國拿走的製造業,也都去了其他發展中國家,美國的逆差不降反增。2019年,越南對美國的商品出口額超過666億美元,比2018年增長35%以上。

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數據,特朗普堅持的“製造業迴流”一場空。可以想象,特朗普曾經聯合波士頓諮詢造假,說什麼中國製造業成本都和美國一樣了。

這就意味著,當特朗普在面對這些“失利數據”,按照他的“甩鍋作風”,一定會說:俺們美國形勢一片大好,上面這些都是假數據,是民主黨人的陰謀,沒有我,製造業要跌破9%。

二、美國夢的本質,不是勤勞致富,不是用雙手創造財富

在疫情的襲擊下,美國搞量化寬鬆,大部分錢到了富翁手裡,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而且目前美國的失業救濟金比不少底層勞動力工資還高,換了我也不想找工作啊。

美國夢的本質是什麼?是勤勞致富,是用雙手創造財富嗎?當美國人的手比第三世界國家人口的手金貴的時候,談製造業迴流只有一個字:難!

當初美國搞全球化,試圖把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轉出,把高端的勞動力,如管理與技術人才留在本土,這就是美國外包神話的威力與資本的貪婪。

遺憾的是,為了更賺錢,美國公司在不斷深化外包,第一年是低技術工人,第二年是技術工人,第三年質檢,最後連工程師,財務和管理人員都外包了。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光“嘴炮”就能搞定嗎?他得重新從大學教育開始,先公費免費低費教育,政府帶頭重新開工大工程,帶動私人產業,增加造血能力,降低房價,降低工資,提高國際競爭力等等,沒有行動付出就能製造業迴流嗎?

按照當前的狀態,美國製造業迴流,至少需要有這些前提:

1、百所以上藍翔(職業學校或技工大學),用於培訓技術工種,技術工人積累超過1500萬。

2、各個行業製造業的完整產業鏈條,從材料到設計。再到製造以及裝配到運輸等。

3、用於容納不同製造業產業鏈條的,那是不能少於5個城市州群。

4、美國50個州每個州都要有獨立招商辦、開發區,有三通一平的基礎建設和高速鐵路運輸網。

5、對製造業進行超額補貼和各種長期免稅政策,能夠高薪僱傭產業工人,使得產業工人可以一個人養一家人成為中產階級,而且製造業利潤率可以達到年化收益率超過15%。

6、還要犧牲環保,要對高耗能高汙染行業進行解禁。

等等不勝枚舉,即使是這些,特朗普基本做不到吧。

三、特朗普打出的“製造業迴流”,一定程度上是倒逼中國製造2025的實現

中國的製造業產業鏈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也就是說,工業化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不是靠特朗普喊兩聲口號,製造業就能迴流了。

換個角度來說,美國製造業,實際上是被市場機制淘汰掉的,普通製造業,在美國生產成本極高,質量一般般,又沒有什麼見長優勢,更為糟糕的是,美國就業很充分,製造業根本很難招人,哪個資本家願意在美國虧本辦廠呢?

不過,特朗普提出的“製造業迴流”以及採取高技術打壓手段,讓我們徹底知恥而後勇,讓“中國製造2025”更加有力量。

換句話來說,美國企業迴歸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倒逼中國製造2025的實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大量進口高端產品,比如航空、醫械和芯片等,因為這東西研發週期太長,寧可進口,也不願意研發,華為的芯片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如今中低端產業鏈成熟穩健,科技興國戰略正在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顯然很靠譜,我們市場有,產業也有,沒有哪個產業會因為失去歐美市場就死掉,根本不怕貿易戰,技術問題都能解決掉,不看好中國製造2025要看好什麼呢?

不可否認,美國在很多製造工業方面還是具有壟斷地位的,比如基礎材料的產能和高端芯片的設計上,這都是我們要大力補課的。

比如美國的基礎材料,重型商用車離合器片的摩擦材料——芳綸,目前主要的產能都在美國杜邦手裡。雖然道阻且長,但目前國內廠家在這方面上也有新的突破。我們的配套商生產的粉末冶金材料已經能夠接近卡萊爾70%的性能,而煙臺泰和新能在芳綸上也有了突破,早晚我們的摩擦片廠家也會用上國產的芳綸纖維。

最後的話:要工人沒工人,要產業鏈沒產業鏈,美國企業迴流咋設廠

我們所理解的“製造業迴流”,應該是美國可以在本土或者至少在北美自貿區等地區,能夠找到同等成本質量和交期相對穩定的製造業。

可是,僅看賬面數據,“製造業迴流”這件事上特朗普確實有的吹的成本。實際上,美國的製造業幾乎是回不來了,一方面是美國的產業體系已經垮了,另一面是在很多細分行業上美國已經全面落後了。

總之,要工人沒工人,要產業鏈沒有產業鏈,像零部件製造業這種,美國企業咋回去設廠?

醉井觀商,以小見大,善於思考,樂於分享,更多的商業點評、行業趨勢分析等,歡迎關注,一起探討溝通,共贏共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