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吼叫"孩子并无用,这4个方法来沟通,增进亲子关系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但是有很多父母在面对教育孩子时,由于方法不可行而造成坏影响。


跟孩子说话他"听不见"


最近网络上一个故事,让网友对孩子上学这件事充满恐惧。

一位妈妈说,说每次陪女儿做作业时几乎要被气疯。比如语文的阅读题,明明是从左到右的顺序,但是孩子用了半个小时还是从右往左写;比如一道数学题,明明是9-1=8,他非要写成8=9-1。还有很多类似的事情。

这位妈妈在网络上求助,"大家来说说,孩子究竟是不是故意这样?"

"我在旁边教了好几遍,可是孩子依然照着自己的思路原本该怎么写,最后还是怎么写。到底是聋了还是瞎了呀,难道因为是亲妈所以就好欺负?"

网上有很多事例,家长们陪做作业的风险,大家都是知道一些的。可万万没想到,真的会因为一言不合就到心梗的地步。

很多时候,明明家长跟孩子讲得明明白白,但孩子依然一脸雾里看花的状态。即使大人们强压着心中的怒火,孩子依旧面不改色心不跳,两人仿佛两条绝缘的平行线。

心力交瘁、想必已经不足以表达家长们的心情。


真听不见VS假听不见

先不要急着生气,其实孩子在被家长们吼的时候,很有可能是真的听不见。这样大家是否会觉得很不可思议?

不要惊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脑有一个领导者叫做前额叶。

脑前额叶好比大脑的"司令",它负责掌管着人的注意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等等。人们平时的思维活动以及行为,都无法离开它。

在正常情况下,脑前额叶负责掌管大脑,可以让人工作、学习都处于理性状态。可是当它有时处于紧张的高压中时,也会出现短暂性的短路,这时候理性的那一部分就会被关掉,导致大脑在顷刻间会一片空白。


在实际生活中,就是当家长们用尽方法反复地给孩子讲解题目,甚至怒气冲天的时候,孩子们的脑袋里是一片空白的。不论家长此时说什么,他们都完全听不见!

这其实并不是假装,而是真的听不见。因此,孩子才会出现一脸懵的状态,即使家长们在陪写作业时已经气到不知所措。

当孩子越是紧张的时候,压力就越是大,也就越是不知道爸爸妈妈到底在说些什么。所以,不要再一味的吼叫孩子了。

当然了,并不是为孩子们开脱,就要把孩子所有"听不见"的责任都怪罪于脑前额叶。

带过娃的家长们都会发现,除了在陪孩子写作业的氛围,关于其他事情的很多时候,家长们说话孩子好像依然听不见。

比如:叫孩子吃饭,听不见;叫孩子写作业,听不见;叫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听不见……


这究竟是为何呢?

你的孩子很有可能开启了"自动忽略"模式,假装听不见家长们的言语。

在感情中我们的爱得不到回应时。一般都会说: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就像你永远感动不了一个不爱你的人。

在与孩子的交涉中,也可以这样形容,家长们永远叫不听一个不想听你说话的孩子。

当家长们在反复的提醒孩子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其实孩子是听到的状态。

但是他依然当做没听见,那是因为孩子内心抗拒,并不认同,所以就想思维逃避。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谈到,父母的无数次提醒,只会导致孩子忽视的结果。

越是催,孩子就越是懒散,直到家长们忍无可忍、大发雷霆,才会停下手中的事情按照要求做。因为孩子们心里非常清楚,一次两次,只是毛毛雨;三次四次,才是暴风雨。

这样就形成了,在家长们刚开始催,孩子们会自动忽略,假装听不见。


如果说"听不见"这事儿也有真假之分,那么家长们就需要4个方法沟通:

控制自己的情绪

每一个家长在陪孩子写作业初期都是心平气和的,但最后一步步被逼的大发雷霆。

可是感性的吼叫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反而拖延了孩子做作业的时间,还负面增加了亲子关系。

所以控制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家长们可以试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让孩子处于断片的思想先恢复起来。

很多家长都是给孩子一种"今天这道题做不对就先不要睡觉""这篇文章没背过我就陪着你一起熬夜"的高度压力。

可其实,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是很有限的。

所以在陪伴孩子超过极限时,孩子的注意力就已经到了极限,很容易耐不住性子。

在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先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或者给孩子设定时间,学习多久之后可以休息几分钟。这样家长和孩子都会轻松一点。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

有时候孩子在认真的看书时,妈妈突然叫过去喝水,然后过一会儿又给孩子说要注意看书的距离。

类似这样频繁打断孩子看书的行为,会让孩子起反感心理,并且注意力遭到破坏。因此经常性选择"听不见"状态,所以当看到孩子在专注学习的时候,最好不要轻易去打断。


给孩子缓冲时间

有网友将教育孩子比喻成牵着蜗牛散步的行为。

孩子由于年纪小,各方面处于极其不成熟时期,如果家长们耐心不够,很容易相互之间产生不愉快。

因此,家长们别再责怪孩子九喊八不应了,孩子一旦态度是拒绝,多半是由于大人们的催促原因。

周国平曾说,想和孩子好好相处,尊重孩子才是最重要的原则。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将孩子当做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

细心发现并尊重孩子的慢节奏,虽然很不容易,但却是最好的以慢打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