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份报告:抖音上的梗,抖音达人如何做好商业化内容

刚刚花3个小时,看完两份报告,都是抖音小课题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抖音的报告。

一份是【达人如何做好商业化内容】

另外一份是【抖音上的梗】

一,达人如何做好商业化内容?

报告一是过去两个小时了,结果我现在只记得,商业品牌与个人品牌结合的三种形式,

1是品宣广告,2是品效广告,3是品销广告,其他的想不起来了,大脑一片空白。

那么就让蓝星生财之道,凭借想象,假如我是一个达从,假如我是一个品牌方,我会如何制作广告。

从品宣广告来说,着重点在品牌的宣传,也就是说以曝光为主的

,不太注重实际的销售效果拉动。常见的就是可口可乐的电视广告,只要让年轻人知道,喝可口可乐是年轻的象征就行了。

从品牌方的角度来说,应当选择与品牌自身气质相符合的抖音号主。比如当年的七匹狼选择陈道明(不清楚是不是七匹狼了)。

选择抖音号主,作为形象大使,作为品牌承载者,作为体验者。从这个角度来,抖音号主,能否瞄准相应的大品牌,去刻意地塑造自己的形象呢?

品效广告,更多是功用的展示。我记得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

从产品到场景,再到剧情,是在抖音占比极高的广告形式。

由产品推出场景,再由场景构建剧情,更容易让产品与剧情衔接自然

具体的方法,我又去看了下幕布笔记,有拼接,植入,与整合。

品销广告,更多是我们熟知的抖音带货。有测评和体验两种

之前蓝星总结的带货的基础小白知识,就属于带货。

二,抖音上的梗

蓝星花了较多时间的,是第二份报告,是抖音上的梗。

18年时候,蓝星知道的梗,有来了老弟,有盘它,还有papi酱的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嫂子。

这次读这份75页的报告,相当于是系统的梳理了抖音上的梗。

梗来源于相声界的哏,原指有趣的段子,后经过港台节目的误读成为梗,现在梗是文化基因,模因的代指。

在抖音上,梗的特点有哪些?我们应当如何借梗为我所用,应当如何造梗?

看过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最后一句话,【有钱人的生活,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这就是一个梗。

这份报告,从张佳大佬那里偷过来的,看了之后,觉得抖音小课题的东西,真是像大佬说得那样,值得好好地看一看。

抖音上的梗,有三个特点:

1是大量的复制与模仿是梗流行的前提,比如海草舞,你个糟老头子。

2是梗的出生是内容与形式的不断组合

3是梗的环境适应能力决定了梗的生命周期。



1,来了老弟,是提炼了明确的符号,还有明人不说暗话,以及papi酱的一个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嫂子,朱一旦的【有钱人的生活,往往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这些都是提炼了明确的符号,抖音之外,叶茂中的五星帽子,也是明确的符号,Michael 的月亮舞步,也是他的明确符号

属于蓝星的明确符号是什么?

蓝星现在属于一个背负债务的奋斗者,红蛙老师给我总结出了乐这个字。说我和一般的负债者不同,我身上充满了快乐的气息。根据快乐这个字,我能够总结出什么明确的符号呢?

需要跟群里面成员,好好讨论下,相当于你的语气,你的末尾结局,都要有固定的形式与内容。

2,有趣结合有用,因为蓝星生财之道,没有扫描报告中的二维码看视频,所以不作评论。

3,降低模仿门槛,我现在记得是那句暗语,明人不说暗话,甚至段子出征,寸草不生。这个很好理解,大量的复制与模仿是梗流行的前提,如果不能简单复制,则不会流行。

4,契合主体信息,蓝星生财之道理解是品宣广告里面要选择与品牌主体相符合的气质。

5,留足拓展空间,见下图。就是利用对话,询问,设问来制作互动。

6,罗列创意方向,个人感觉,在前面文章中提到的场景构造法,更有用

7,是反转梗,这个我们在抖音上,已经见得很多了,本质就是冲突,故事这本书里面讲的冲突。

8是替换渲染手段,蓝星个人理解是运用另一种形式,打个比方,用葡萄酒瓶子装白酒,有可能就会产生不到的效果。

9是紧跟时效热点,像蓝星前几天获得点赞超过590个的视频,就是紧跟方方日记这个热点。

10,讲出群众的心声,之前的成都小甜甜,引发全网观看,就是讲出了男人的心声,从而爆红。像杜子健讲给子女听的那个视频,就是讲出了子女的心声,从而爆红。

剩下的三条,组合多元标签,这一块,不知道半佛仙人算不算,他的文风幽默,讲的主题又是商业。

如果想要这两份报告的幕布笔记,可以关注我,私信【抖音小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