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到底招谁惹谁了?

今天微博大V@奥卡姆剃刀

发出了这样一则微博:

网络是有记忆的,看他2014年的微博:

看看@科学家种太阳 如何回答:

再插入一段@奥卡姆剃刀的言论,让大家见识一下@科学家种太阳所说的“理科生就是死脑筋”的观点:

现在想涨粉的一点要素,就是得会撕逼,撕逼也不能瞎撕,得会找矛盾,找矛盾也不能瞎找矛盾,警察抓小偷,你说人家警察不对,那显然是给自己找黑粉,得找那种模棱两可的话题,比如:北上广爱来不来这种,比如地域黑,有明确站队的话题。

队伍之间这种力量可能是60%与40%的关系,虽然自己可能背后只有40%的人,哪怕只剩30%的人,但是这30%的战斗力非常强,也就顺便收割一部分粉丝,这种话题不能每次都沾,每次都沾意图太明显。

冯唐就是一个会很好地找到这种话题的人,但是冯唐就聪明的很多,态度很和蔼,比如《如何避免成为一名油腻中年人》虽然也会说明道破,但是总以一种宽慰的心态去诉说,而不是大刀阔斧的批判,看见一只蟑螂恨不得以后恶心的不吃瓜子了,这种人显然就是辣鸡,仗着自己是大V,吸了一部分粉就开始关闭评论,甚是卑劣。

回到文理科的事儿,高晓松曾经在晓说中提过一种说法,我觉得还是有道理一些:

社会进步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相追赶的过程,科技进步飞速的时代,文化进步就变的很缓慢,比如二战时期,工业发展特别蓬勃,但是相反文艺工作者就现有建树(相对而言),而当这个国家科技发展进入瓶颈阶段、相对缓慢的时候,文艺进步就变的百花齐放,思想纷飞。

从一个浅显的角度去理解,小编我是90年出生,那时候家庭条件不好,几个叔叔伯伯的家庭状况也都不好,此时我们家族就处于一个急需金钱的阶段,于是全家人都绞尽脑汁的挣钱,什么苦头都愿意吃,如今,家里的条件回暖,父母的岁数变的年长,虽然人对金钱的渴求是无限的,但是现在的这个阶段和20几年前已经完全不同,于是父母开始强调文娱生活的建设,开始注重养生,开始上网看新闻,接受新鲜知识,开始与姐妹出去游玩。

这就是一个家庭简单的物质与精神相互追赶的例子,一对夫妻如果都只埋头赚钱,忽略精神建设,这对夫妻也一定会走向没落。

无论你选择文科理科,你都将面对社会输出你的力量,无论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如@科学家种太阳来说,理性过于死脑筋,与人交流易碰壁;感性又过于表面,重感情,轻逻辑。这种站队吸粉的话题,其实对于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虽然奥卡姆剃刀被惯称“微博三qu”之一,但是无论对于从事文理科工作的大家,或者选择文理科专业的学生,这都是一次较好的“思辨过程”。

而@奥卡姆剃刀恰恰说自己不接受这种“思辨”,可笑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