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一个套袋工的劳动节

杨艳环


清晨4点40分,天还没有亮透,陈淑玲准时等在路口,不多时,套袋的姐妹们陆续赶来集合,她们要去离家20里外的棚桃专业村新寨镇勺榆坨。昨晚上在陈淑玲的套袋交流群里已约好,今天套黄油桃,三四万果袋,活多,早半个小时出发,带好头灯,晚回来一会,争取一天拿下这个大活儿。后边等着套袋的人家太多,只能这么拼几天了。

古河乡溪家坨村的大棚套袋服务队,成立于十多年前。从最初的陈淑玲一人给村里零星大棚户套袋,到目前稳定保持在8名成员左右。这支服务队,以套袋手法专业迅速,声名在外,除去本乡各村,服务范围辐射周边新寨镇和阎各庄镇。联系分配任务、安排协调时间,记工结账,都是陈淑玲的事,纪录本上密密麻麻。

5点20分进棚,换好围裙,戴上套袖和遮阳帽,装好袋开始套,有条不紊。5点30分开始计时。陈淑玲交代,这个棚趟子窄,转身弯腰下蹲时都要留意身后身旁的枝条,一定要小心,不要碰掉已经疏好的桃。今天的纸袋是单层黑里,按照经验,这种袋纸张脆,更需额外小心,减少破损。两人对面套一趟,可互相照看有没有遗落下桃。看到没疏到的小果残果,随手疏掉,有没吊好的枝条,随手栓好,减少折枝。陈淑玲每天都要说类似的话,成员们习以为常。

她们套袋是不需要雇主监督的,雇主只管把水和果袋送进棚里,准备好盒饭即可。用大棚胡户闫科的话来说就是“知道为什么都等着你们套袋吗?你们讲信用、重质量,套的袋速度快出活,又细心,我们放心又省心。”

棚里气温开始增高,陈淑玲电话喊来在其他棚里干活的雇主,提前敞风,长时间的棚里高强度劳动,队员们容易中暑。干着活,电话响了,又是找套袋的大棚户。陈淑玲告诉对方,正在套袋,晚上回家后联系,一定尽力安排。不多会,电话又响了,石桥头村一家的桃棚女主人住院,想挤一天时间。救急的事,安排。她没犹豫。

受今年的疫情影响,熟练套袋工人手十分紧张,孩子们上网课,家长监督陪同分流下去一大部分,有的套袋工多年接触大棚户,对棚桃的高收益不再观望,今年也建了棚出不来了,周边菜花地形成了规模,也分流去一部分女工。陈淑玲的服务队,一直从温室春雪桃到冷棚红梅桃,再到现在的春棚黄油和黄毛,至今没歇过一天,超晚铁桃也已排出去半个多月的活。

“二妗子,这俩桃对面留的,挨得太紧,我套不上,你来看看。”同在服务队的外甥女李欢欢喊她。陈淑玲告诉欢欢,这种情况,是坐果靠上了,下部枝条没有好果,没留出来。两个纸袋对面交错固定,千万不可以碰到桃,否则容易落果。

“二嫂子,你看这个条子,8个桃呢,都这么大了,疏不疏呢?”“疏!多大也得疏,这种情况肯定是疏忽遗落,都留着的话,后期长不大。”

“老二家的,你看这个虫爬过的,我看不太严重,套上不?”“不行,套上也是残果。”

“姑,我够不着那个桃,你帮着套上吧。”

在队员眼里,这个嫁到乐亭30年的湖南妹子,无所不能。

晚上7点,按时完工。

“今天辛苦大家啦,你们用往炕上爬吗?”陈淑玲不忘打趣。

“不用不用,到家吃现成饭,洗脚水都有人给打好。一天挣200多,我现在可是家里的功臣。”队员笑得敞亮。



编辑:陈友海 张 野

主编:金 虹

新闻热线:0315-4026555

投稿邮箱:tsltwx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