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會問,我們的北斗用在什麼地方了?是不是仍在建設卻沒投入應用?”來自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陸新穎在題為《我們的星辰,是北斗》的演講中說道,“其實並不是。根據我們去年的統計,導航型的芯片銷售量已經突破1億。我們現在用的國產手機,同時接收各大導航系統的信號,北斗也在其中。”
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共青團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委員會與中科院微小衛星重點實驗室聯合上海科技大學、上海飛機設計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共青團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委員會以及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碳數據與碳評估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以“從浩瀚空天到神秘海淵,科技與應用的思想碰撞”為主題的“青年說·科技沙龍”系列活動。
圖說:張永合研究院致辭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
這場空天海地智的跨域交流,有深空科學的遐想、翱翔藍天的逐夢、也有海洋深潛的奇旅、科技應用的漫談。“舉辦這樣的活動,就是為了鼓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發揮敢想敢為的創新精神,登上主講的平臺,解讀前沿科技,探討創新文化。”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院長專項助理張永合研究員是“青年說·科技沙龍”的創始人,他說希望發揮上海科創中心平臺優勢,聯合各單位創新力量,打造青年活力互動的平臺。
“去年甘肅省永靖縣發生了一起黃土滑坡,通過高精度北斗監測系統,提前兩天發出了黃色預警,並且在事故發生前40分鐘發出了紅色預警,並通過短信方式告知村民及時疏散。”每次說起北斗,陸新穎的語氣裡都流露著自豪,“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北斗還應用於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中,基於北斗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工地大部分的測量得以一次完成。”
這場“青年說·科技沙龍”在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位於張江的研發大樓裡舉辦。一走進門,一面蔚藍的“衛星牆”吸引著來訪者的目光。“在這裡,我的工作體悟就是‘無遠弗屆,鉅細靡遺’。”同樣來自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的蔡志鳴在演講結尾如是說。他是我國首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的衛星系統副總設計師。在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像他這樣的勇挑大樑的年輕人有很多,“承國家之志,鑄時代新星。”大廳牆上的十個大字,鞭策著這支平均年齡34歲的年輕隊伍不斷前行。
“蓋奇是一名美國工人,因為意外,一根鋼管從他穿過了他的大腦。他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可大家慢慢發現,蓋奇好像變了個人,他變得喜怒無常、放縱粗俗。”來自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的王天威從1845年的故事講起。後來的研究發現,蓋奇損傷的是大腦前額葉區,這裡被證明是負責人的社交活動的抉擇以及行為結果的預期等。“蓋奇的例子很好描述了神經科學研究歷程的縮影。我們的研究通常始於一個特例,這樣一個特例引發的現象,引起人們對於特定腦區功能的興趣。科學家通過不斷對這個現象的思考以及設計和改良實驗,一步步去逼近現象背後的本質。”
來自上海科技大學的石志儒感慨,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這是一個好時代。各類平臺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來實現夢想。“我們的數字孿生技術已經在學校等多個場景運用,未來我們希望通過這套技術,讓大家實現一網逛全球的目標。”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