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和回不去的童年

在农村,妇女们只有儿女双全才有资格被请去当替人置备嫁妆的“牵婆”,看来我妈是无法享此“殊荣”了。父亲是唯一的男丁,我却是独生女。香火尽了。人是要进步的吧,如果现在还看不开,那可能真的没救了吧。


奶奶育有两女一男,这三个家庭以祖辈为聚点生活在一起。我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我们是那种胜似血亲的关系。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人与人相处免不了相互扶持,交往的过程中又免不了行为不当、言语不佳。人总寻求一种对等与公平,鲜少为他人考虑。甚至基于这层亲缘关系而恶语相向,这何尝不是一种玩弄感情呢?这样的人绝对不能说少。


不幸的家庭总是各有各的不幸,如何让生活稳定持续地行进?这个问题说难也难,说不难就很浅显了。生活的基础大概就是钱了。做事勤勤恳恳、生活勤俭,这样的人可以养家,还可以存有余款;做事勤勤恳恳而花钱大手大脚,钱大概只够糊口;做事插科打挥花钱依然大手大脚,生活自是无可维系了。


我们胜似血亲。我们的血液里似乎都有着个性沉闷的元素,不过更多是环境因素造就的吧,尤其是祖辈们从小趋于传统的教导,使得我们少了一些世俗浮躁的气息。而偏偏总会有不听话的孩子,我的小哥哥曾妄言,外面的酒肉朋友远胜于我们这一帮兄弟姐妹。我们怄恼又无奈。社会改变了他,无知摧毁了他。


“我们已经被风吹散散落在天涯”。人生要经历许多告别,有的说了再见,有的都不曾准备。我不相信社会,厌倦这俗世。我只相信知识,它能给人力量与信仰。说真的,我不止一次地怀疑过自己是不是快看破红尘了,但细想,自己并不是无欲无求,也并不是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精神寄托,比如宗教,让一个虚无的神灵来引导自己的方向。而最可靠最令我心安的还是学习,是知识,我一生都将是知识的信徒。这不能说不是一种离别,不是空间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是永久的。


人的悲剧性实质,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无法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四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的家乡、正在老去的亲人。我想远离家乡,并不是笼子里囚禁久了的鸟想出去的那种心情。我恋父,极度依赖他,可我与父亲之间不良的相处模式映射到了我的所有感情上——热烈、争执、哭泣、需索、依赖、相互纠缠,而后恶性循环。仿佛我是一个蛮不讲理、迷恋伤疤的人。


现在的我,很想念家乡的年味儿,巷子里飘满了食物的香气和鞭炮的硫磺味儿,很久很久都不会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