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的寻亲梦圆了 费锡元烈士“回到”家乡

带着亲人墓前的一抔黄土,回到家乡,四代人用了七十二年,终于知道了烈士费锡元的墓地所在。昨天,在安镇的费泉兴老人家中,看到了心情刚刚平复不久的老人,周边人都为他的圆梦之旅而倍感欣慰。

来回九小时,带着烈士墓前的泥土一起回家

4月10日,费泉兴带着从老宅安镇街道安南村费更上的一抔泥土,和老伴、女儿、女婿四人开车四个半小时到达了200公里外的盐城市开发区步凤镇五条岭烈士陵园。这一墓区共有烈士墓489座,掩埋着2000多名解放军烈士的遗骸。费泉兴不知道叔叔费锡元葬在哪里,他凭着感觉选择了最中间的那条土堆,把家乡的土撒在那里的草地上,并献上鲜花。

“我看到一只蝴蝶从墓地的草地上飞出”,费泉兴说,那时他觉得,亲人之间有感应。“叔叔,跟我回无锡吧”,费泉兴从草地上捧了一堆泥土,一路上,全家人轻轻地呼唤着亲人的名字。当晚到达梅村的锡东革命烈士陵园,他们又把从盐城带来的泥土撒在费锡元的墓碑前。

一桩心事从此放下,费泉兴说,终于知道亲人的下落了。往后,再来这里扫墓,不再会为这个衣冠冢而感到遗憾。

一次阻击战,他与2000余名战友长眠于盐城

资料显示,费锡元出生于1918年,1947年在盐南阻击战中牺牲,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三旅七连连长,当年才29岁,没有结婚成家。距离这次亲人得知他的下落已整整过去了72年。

盐南阻击战一结束,解放军主力就奔赴新的战场,所有后事移交地方处理。盐东县政府组织县总队、民兵和群众含泪将牺牲的2000多名烈士遗体运至港南村(现步凤镇庆元村)的一块空地上,集中安葬。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只能将一具具烈士的遗体分别安放在挖好的五条沟内,然后用土掩埋好,堆成东西向的五条长岭。

四代人的心愿,无时无刻不记挂着亲人

然而费家人却并不知道这些。“叔叔18岁就去当兵了”,费泉兴出生于1954年,并没有见过自己的叔叔。“十多年前父亲去世,拉着我的手说,一定要找到叔叔的墓地”,费泉兴说,叔叔没有后人,他是唯一的亲侄子。

有关费锡元的信息他知之少而又少。费泉兴九岁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过叔叔的事,知道自己的爷爷和父亲都希望能够找到叔叔牺牲的地方。“当时只有人来报了信,说叔叔牺牲在战场上了”,费泉兴说,家人都不知道叔叔在何处牺牲。

这些年来,他们到过各级相关部门,想要找到费锡元的相关信息,却一直没有头绪。费泉兴只有一个女儿,他常对女儿和女婿说,自己出行不便,要把寻找亲人的任务落在他们的身上了。

偶得亲人消息,七十二年的寻亲梦终于圆了

去年11月,费泉兴的女婿杜喜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了一条推送信息,当看到“费锡元”的名字时,他知道亲人有着落了。其实他们家连烈士证都已遗失不见,不过根据头条上的信息,后在安镇街道和锡山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帮助下,核对了职务等相关信息,确认这就是他们要找的亲人。

费泉兴个头不高,身体不好,眼睛高度近视。老一辈人常说,他长得很像叔叔费锡元,“大头大面”。费泉兴说自己家境贫寒,以种地为生,父亲叫费惠元,当年也经常帮革命人士做些事,尤其是“伏地听音”有一套,能听到老远地方传来的动静。叔叔比他父亲小一岁,人也很精干,早早参军入伍。牺牲前的一段时间,费锡元回过一次家,当时他母亲看到他腿上全是绑带。让他解开后发现,全是“对穿”的子弹疤,血肉模糊。为此,老人连夜赶了两双青布鞋让儿子带上。谁知,此别竟是永别。

“不知道还有没有他同时期的战友”,费泉兴问陵园的工作人员,很想知道当年叔叔在部队的情况。事实上,老一辈人活着要过百岁了,他也知道几无可能。而那个时代,拍照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费泉兴常遗憾不知道亲人的长相。

对费家人来说,还有一个遗憾是,找不到亲人的烈士证,不知道能否给他们补发一张,以作纪念。

(晚报记者 黄孝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