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非花,雾非雾

白居易的诗,大多质朴通俗,直白显露,但唯有一首小诗,隐晦而婉曲。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有不少人认为,这首《花非花》是白居易暗写歌舞妓的诗。他们的理由如下:

首先,白居易生活的时代,官宦人家喜欢畜养歌舞妓,以供府中主君娱乐。这些歌舞妓实际上扮演着姬妾的角色,因忌惮着不能违背宠妾灭妻的礼仪,所以,晚上偷偷去侍寝,辰时早早离去。

白居易晚年也养了不少歌舞妓。他之所以一反往常通俗直白的诗风,如此隐晦暗写,皆因感叹与爱妾的偷偷摸摸。

其次,诗中有凭据。

“花”比喻妓的容颜,所以不是真的花;“雾”谐“婺”,女宿星,暗指官妓,所以非真雾;“夜来明去”表面说星宿,实际指人。

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以为然。

如果按照这一诗解来推测,白居易简直成了一个浪漫多情、缠绵悱恻的小男人了。但白居易真是这样吗?

纵观白居易的一生,可以清晰地分为“兼济”和“独善”两个人生阶段。

白居易少年苦读,身怀兼济天下的高远志向,他写了大量的诗歌表达对下层人民的热爱与同情,亦写了很多讽喻朝政的诗,他是一个胸怀阔志的封建大男人。

但这样一个封建大男人,为什么会写《花非花》这样的隐晦之诗呢?是他突然性情大变沉溺儿女私情了吗?

自然不是。

白居易的《花非花》更倾向于表达人生一切美好事物如花如雾,短暂易逝,不能长久的遗憾。

《花非花》与《简简吟》同卷,而且编次在其后。二者抒发的情感类型应该有些相似。

我们先看看《简简吟》

简简吟

作者:白居易

苏家小女名简简,芙蓉花腮柳叶眼。

十一把镜学点妆,十二抽针能绣裳。

十三行坐事调品,不肯迷头白地藏。

玲珑云髻生菜样,飘摇风袖蔷薇香。

殊姿异态不可状,忽忽转动如有光。

二月繁霜杀桃李,明年欲嫁今年死。

丈人阿母勿悲啼,此女不是凡夫妻。

恐是天仙谪人世,只合人间十三岁。

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苏家的小女儿美丽灵秀,十一岁能对镜点妆,十二岁能抽针绣裳,十三岁能调丝品竹。发髻、凤袖皆异美飘香,疏姿异态,无法言尽。如此美好的一个豆蔻少女,却在要嫁人的前一年香销玉殒了。

白居易为苏家十三岁早夭的简简写了一首悼亡诗。

诗的结尾一句“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道出了他中晚年“独善”之时,一直萦绕在心间的哀愁情绪。

“苏简简”、“彩云”、“琉璃”都是世间“好物”,但好物却总不长久。白居易对美好事物,极尽珍视,目睹它们的零落消逝,非常伤感无奈。

《花非花》的寓意,与《简简吟》是十分相符的。也是白居易中晚年在诗中一贯表达的人生遗憾。

这种人生遗憾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就是对美好青春逝去的叹惋与无奈。

晚年的白居易,更倾向于独善其身。他仿佛顿悟了似的,开始大肆享乐,放任悠然性情。玩赏歌舞,酿酒会友,游山玩水,田园闲居……渐渐从官场解脱出来的江州司马发现,生活竟然如此欢乐有趣儿,只可惜韶华易逝,人生已进入暮年,能享乐的日子还剩多少呢?

所以,白居易对美好年华的逝去、身体的衰老一直耿耿介怀。他的后半生几乎活在一方面尽情放纵享乐,一方面叹老无奈的矛盾中。

这可以从他写的众多叹老诗中得到印证。

1.少年辞我去,白发随梳落。(《叹老三首·其一》)

2.夜镜隐白发,朝酒发红颜。可怜假年少,自笑须臾间。(白居易《自咏》)

3.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白居易《为薛台悼亡》)

4.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草树八回秋。(白居易《梦微之》)

5.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

白居易必是一个十分热爱生活的人。所以,他十分留恋青春韶华,当看着身体发肤一天天衰老下去,且疾病不断,便非常伤感,总忍不住哀叹美好逝去的无奈。他将世间这种无奈抽象出来,写成了人生哲理诗《花非花》。

《花非花》表面上隐晦婉曲,实际上仍旧延续了白居易的直白诗风。

花,是花,但又“非花”,既然非花,那便是直白地告诉世人,“非花”即指花的象征义,雾,也如是解。

所以,《花非花》是一首直白的象征诗。所传达的情感,仍旧是白居易对美好事物易破碎,无法长久的哀叹。

花非花,雾非雾,唐代诗魔白居易也逃不了“美好易逝”的日销月噬,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若说我们非要在这种人生无奈中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自处方式,那便是:

早日觉醒,早日珍惜。莫要辜负每一个醒着的日子,莫要辜负一切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