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古桥被破坏性修复,谁制造了“灾难现场”?



4月21号,一条微博热搜把玉兰君看呆了......



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这座古桥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名为铁梁桥,年代或可上溯至金、元时期。2007年这座铁梁桥入选了忻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桥梁南北走向,占地面积285平方米。跨度13米,桥身宽4.6米,矢高6.3米,桥头石狮2对。难得的是望柱图案各异,雕工精湛,人物、山水、花鸟活灵活现,精美绝伦,极具艺术鉴赏价值。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白姓处长对媒体透露,忻州市文物局正在现场调查、写材料,“(我们)要求今天中午报材料”,作为“整改维修(的基础)”。


山西省忻州市庄磨镇连寺沟村铁梁桥修复后的状态。刘继长 摄


忻州市铁梁桥修复之前


原本桥头所立石狮


连寺沟的铁梁桥


桥栏板上尚存的浮雕图案


铁梁桥所在连寺沟,“地处丘陵山区,位于山西忻州西南27公里处,该村位于山沟,原与伞盖寺相连,故名连寺沟。”


第一时间披露连寺沟铁梁桥现状的古建筑画家、《寻访山西古庙》系列丛书作者连达在博文中写道:“古刹伞盖寺,相传初创于唐初,以山势秀美,奇松如伞而得名,因此亦曰‘青松伞盖寺’。伞盖寺在‘文革’中被捣毁,目前原址上重建的几组建筑之粗劣恶俗,真是不看也罢。”


铁梁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寺沟内则另有两处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寺沟泰山庙、连寺沟墓地。连达说:“从连寺沟泰山庙一直走,尽头就是铁梁桥,大约十几里。”在山西省文物局公示的信息中,连寺沟泰山庙是清代古建筑,连寺沟墓地是商、周古墓葬,二者划定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均不涉及铁梁桥所处位置。


西侧桥栏板上尚存的浮雕图案(细部)


古建筑画家对比修复前后


2019年5月,连达在山西当地朋友陪同下来到连寺沟,第一次见到铁梁桥。


在文物盗窃猖獗的今天,野外的石狮子居然还能安然幸存于原处,而且桥两端各置两尊,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尚存的西侧桥栏板上浮雕图案虽有残损,但依稀有宋金风韵;桥洞却是用规整的拱形条石沿着桥拱的弧度并列砌筑,石拱有16道之多,此为极古之法。构造手法与河北的赵州桥如出一辙,这样的古桥在地上文物大省山西,恐怕也没有多少座。


据连达观察,桥栏其中一根柱子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岁次癸亥三月”的题记,很显然是一次重修时的记录。此外,桥南端尚立有一根风化严重的明代风格盘龙石柱,应也是此次重修所立。


桥两侧的望栏和石狮


连达说,“外侧拱面上浮雕有云朵、兽头、龙、马、人鱼等祥瑞题材的装饰图案,石拱之间以腰铁串联固定。”


显然东侧的4道拱券曾经垮塌过,当地以铁丝捆绑、水泥粘和及木棍支撑等方法把塌落的部分又重新安装上去。最南边底部有一块拱形石料格外细小,弧度也不对,明显不是此处的原构件。


桥身东侧的4道拱券垮塌后固定的痕迹


于是,他转到桥身西侧则发现,主拱券南边还保留有一个小拱,虽然内部早已被毛石填死,但足以说明此桥最初曾是一个大拱券肩挑两个小拱券的敞肩式结构,只是在后世的重修中,小拱券被废弃了。由此可知东侧那个纤细的拱形石料应该是使用了原来小拱券的旧料。


桥身上的元代年号


明代修复记录


当时,寺里的僧人指给他看,在桥拱顶上隐约可见两处露出头来的铁棍,这是建桥时即安置在桥拱上的拉杆,用以加强各道石拱之间的联系,因而得名铁梁桥。“这样的构造形式与著名的河北赵州桥简直如出一辙,也从侧面反映了此桥之古老。”


桥梁结构


连达还说,他当时发现一辆至少一吨多重的越野汽车从铁梁桥上缓缓开过。而他则刚刚以速写描绘了桥下“摇摇欲坠的拱券”,对于桥体经受的重压,他很揪心,下山回到连寺沟后找到村支书,请求其在桥头设置路障、禁止车行。


铁梁桥速写 连达绘 2019年


时隔约十个月,4月18日,待疫情稍稳,连达请去年同行的山西当地友人查看铁梁桥现状,却被整修后的样子当场惊呆。“沧桑古朴的铁梁桥不见了,曲径通幽的山谷也被撕开了大口子,在疫情期间,铁梁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除了整个桥体依旧是个拱形,其他几乎和以前的铁梁桥看不出任何联系。原来桥顶的那些文物级建筑部件被悄然移走,取而代之的是簇新的现代石料。如此爆改,曾经的宋金古韵全无,连带古桥承载的文物价值、艺术美感、历史信息等也随着这样不可逆的破坏性修复,变得荡然无存。


他用“一场悲剧的上演”形容已变得冰冷、生硬和丑陋的现场,“这真的是保护文物应有的方式吗?”


修复后的铁梁桥

修复前的桥面

修复后的桥面

如今的石狮子


参考资料:

《寻访山西古庙(晋东南、晋南篇)》,连达

《元代的古桥,却被修成了新桥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