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四灵”规矩镜,品鉴赏析

我们知道的汉代铜镜上的四灵规矩纹,并不是一朝一夕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100多年的文化积累。规矩纹在铜镜上出现,或是创新或是借鉴,每一代人都在原有的图案上堆积一些时代文化的沉淀,使之不断完善。

铜镜图案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铜镜图案的演变是一个具有自身内在规律或内在秩序的符号系统,任何一面铜镜纹饰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是与同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习俗以及物质生活存在必然联系的。

曾经于上海城隍庙珍宝馆发现一面铜镜(图1/2),直径21厘米,重量1055克。此镜制作规整,外圆内方的构图,显然是汉人在“盖天说”宇宙观的影响下制作而成。圆钮四叶座,12枚乳钉间隔12地支,子午位正对南北。方格外八乳规矩纹将主题纹饰分为四方八区,以四灵主四方的理念,配置北玄武亥位,南朱雀巳位,左青龙寅位,右白虎申位。配以羽人,小鸟,独角兽,蟾蜍等祥瑞纹饰。水波纹缘与主纹饰间为一周铭文:“鳳皇翼翼在镜则(侧),到贺君家受大福,官位尊顕蒙禄飤(食),幸逢時年獲嘉德,长保二親得天力,傳之後世樂毋己”。共6句42字篆书铭,字体为悬针篆。其中“二”字用两条鱼来替代,新颖别致。西汉晚期至新莽,社会流行复古风,篆书再度流行,此铭文正是这个风气的产物。此镜铭文的书法与王莽新朝的货布和大布黄千的篆书不分伯仲,显然代表着官方铸造的水平。

图一拓片

我们把它和四灵规矩镜的官炉标准器“尚方御镜”的构图(图3),铭文来比较。发现彼此构图理念相同,圆钮四叶座,12地支方位,八乳规矩纹四灵方位,缘饰等,甚至直径和重量都基本相同。不同点是四叶间多“长宜子孙”四字,八区间配饰不同,御镜铭书体为莽隶。

尚方御镜出现在西汉晚期,至新朝达到高峰,代表着官方的意志,是在民间广为流行的四灵规矩镜的基础上而设计制作的。我们从“尚方御镜”铭文内容来看,第三,四句“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鸟玄武调阴阳”。铭文内容与四灵图案的方位,以及职能与作用在此得到体现。左青龙右白虎,构成了一东一西的空间位置。上朱雀下玄武,形成了一南一北的阴阳结构。于是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四方阴阳全在四灵的护卫下。导致了“子孙备具居中央”的结果。而“鳳皇”铭,却是强调了“官位尊顕蒙禄飤(食),幸逢時年獲嘉德”。从四灵规矩镜的主题思想以及整个构图来看,“尚方御镜”铭更切题,符合朝廷的理念,这也是尚方铭流行,鳳皇铭少见的原因之一。

与鳳皇铭四灵规矩镜铭文相同的仅见于《陈介祺藏镜》上录有一面,字体为隶书。悬针篆仅此一面,因此弥足珍贵。此镜现藏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