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匪夷所思的骗局诞生!你看出破绽了吗……

01

后疫情时代,什么行业最活跃?

当然是骗子行业。

这不,疫情还没结束,骗子们就纷纷来向大家汇报“业绩”了。

先是互联网巨头鹅厂为全民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受骗案例——

6月29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了《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与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销售有限公司、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服务合同纠纷执行实施类执行裁定书》,原告方为腾讯,被告方为老干妈

腾讯方面称,老干妈在腾讯投放了千万元广告,但无视合同长期拖欠未支付,腾讯被迫依法起诉,申请资产保全,法院裁定冻结了对方应支付的欠款金额1624万的财产。

6月30日,事情出现反转,老干妈官方微信发布声明称“从未与腾讯公司或授权他人与腾讯公司就‘老干妈’品牌签署《联合市场推广合作协议》”,也“

从未与腾讯公司进行过任何商业合作”,并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很快,这事儿就水落石出了。

7月1日,贵阳市公安局双龙分局警方通报,经初步查明,系三名不法人员伪造老干妈公司印章,冒充老干妈公司市场经营部经理,与腾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其目的是为了获取腾讯公司在推广活动中配套赠送的网络游戏礼包码,之后通过互联网倒卖非法获取经济利益。

高大上的互联网大佬居然都能被骗!

吃瓜群众们迅速丢掉手中的瓜,开始吃辣椒酱。

新的词语诞生了:

现在看案情其实非常简单,这就是一起合同诈骗。

让人想不通的是,内控严格的腾讯,竟然被3个骗子用

萝卜章给骗了!!?

就在我们集体看鹅厂热闹时,又有新闻曝出,曾经的P2P网红“爱钱进APP”爆雷

2020年6月,爱钱进APP暴雷,该平台被北京警方立案侦办。根据媒体报道,有超过10万人被“爱钱进”骗超过100亿元,大量投资者血本无归。

多少人前一秒还在嘲笑鹅厂,后一秒已经加入了“爱钱进”维权群,谁又比谁强一点呢?

说起“爱钱进”,我还和它初创阶段的一位高管有过数面之缘。这位睿智的首席科学家当年也是从硅谷回来创业,没多久就转去做人工智能的教育创业了,不知道是不是早就意识到P2P跟高科技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并不是所有的聪明人都能看破P2P的局。相比之下另外一位以睿智出名的主持人汪涵就卷入得更深一点了。因为他正是“爱钱进”APP的代言人。

汪涵今日道歉,承认2016-2018年曾为“爱钱进”代言。

很多投资者说,就是因为看了广告,出于对汪涵的信任,所以才会到“爱钱进”投资。

虽然汪涵今天道歉了,但从法律角度,因广告主非法经营导致的违法犯罪活动,作为代言人的汪涵,基本不太可能要承担责任。

不过这一波舆论压力对爱惜羽毛的人来说,伤害不小。

记得几年前,有一个汪涵的采访,他自己还说过,对代言的产品要求较高,不会轻易接品质没有保证欺骗消费者的代言。

这piapia打脸的动静,我仿佛都听见了声音。

这几年P2P是热门生意,P2P公司为了揽资舍得砸钱获客,包括用巨资代言费请名人背书,这也导致许多名人都在代言P2P的路上折戟沉沙,甚至不乏一些经济学家都中招。


02


不过,最近最令我匪夷所思的,是一起用假黄金骗近300亿元融资的案子:

案件涉事方是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9年挤入中国《财富》500强排行榜的企业,据称是国内较大的黄金首饰制造商之一,名字叫做金凰珠宝。

它布的局是以“黄金质押+保单”的模式融资,向金融机构提供了83吨Au999.9足金的黄金作为质押物,进而从多家信托公司和一家股份制银行那里获得了近300亿元的融资。

这个模式本来没有问题。但2019年下半年开始,这家公司的多个信托计划出现逾期。按照合同规定,在信托计划逾期的情况下,金融机构有权处置被质押的黄金。

在处置黄金之前,必须开箱检。没想到,检测时发现,这些黄金是“假黄金”,而是合金!合金!!合金!!!

后续更耐人寻味:

有信托公司说,在信托融资过程中,金凰珠宝不仅质押了实物黄金增信,还给质押的黄金上了“保险”:“如(标的黄金)质量和重量不符合保单约定,即视同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人承担全部赔偿责任”。金凰珠宝是投保人和被保险人,信托公司是保单第一受益人。

然而当信托公司去理赔时,却被保险公司告知,只对火灾、爆炸、雷击、飞行物体及其他空中运行物体坠落、盗窃、抢劫等6种原因导致的黄金“质量和重量不符合保单约定”承担保险责任。

这个案子布的局,不可谓不宏大:

这家企业批着“2010年纳斯达克上市、中国《财富》500强排行榜上榜”这样金光闪闪的外衣,一手拿着号称在上海黄金交易所购买的83吨黄金,一手拿着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出具的财产险保单,去各家金融机构申请融资/贷款,这应该是个延续了好多年的逐一落子的计划。

确实,要识别这个骗局有相当难度,但是,再看看被套住的金融机构:民生信托、东莞信托、安信信托、恒丰银行……这些都是在金融行业深耕多年的老江湖了,应该有着非常完备的风控机制,怎么会被轻易套牢的呢?

正如一家涉事信托机构的内部人士自己说的:

“我们内部也很困惑,按理说黄金入库前由多方共同核验,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太可能出现的问题却出现了,那就太有问题了。


03


我写过多篇揭穿各种骗术、话术的文章,看到一个骗局,我就有想动手解剖的冲动。

但骗子的花样是层出不穷的,刚揭批了一个骗局,一大串又在赶来的路上,所以还是得从根子上来防止被骗——跳出自己的思维惯式

思维惯式,可不是指你已经深刻掌握的事务运作规律,而是你对“自以为”已经掌握了、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搞清楚的事情的认识

堕入思维惯式,往往就是人受骗的发端。

比如说像汪涵这样睿智的主持人,为什么会去代言P2P机构?

他的思维定式可能是——谁出的钱多,谁广告打的多,谁就是有实力的,我就代言谁。

这种思维定式套用在方便面、化妆品这些日常消费品上,基本没问题,但金融产品可没这么简单,不能靠谁能出得起价、谁就有雄厚实力来判断。

比如大佬腾讯。

她的思维定式可能是,我流量这么大,谁都会想来投广告,老干妈投广告太正常了。老干妈又是行业翘楚,千万级别的广告投入,对他们来说肯定不是事儿,对腾讯也不是多大的进账,所以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有个盖红章的合同,就行了。结果,就被骗子利用钻了空子。

再说这个诡异的黄金案中被骗的金融机构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黄金已经存在银行的库里了,只需要去检查一下存储条件,保证存储安全,不会因为6种原因减值,就算完成职责了。

对于推出融资项目的信托公司来说,看到80多吨黄金实物金灿灿地摆在那儿,又有保险公司做保,还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国500强企业的名号背书,哪里还会去怀疑这些金子的真假。

殊不知,其实黄金是极易造假的哦。

黄金有一个特点:如果你不把它完全打开,进行深层分析,仅凭肉眼难以判断黄金的成色。很多合金类产品,无论大小和密度都和黄金非常相近,要用专门的检测仪器才能鉴定真伪。


04


骗子利用我们的思维惯式钻空子,我们某些思维惯式,又因为违反了常识而不自知。

不仅这3起骗局,其实所有骗局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比如P2P的风险,一般人肯定不可能从金融知识点出发来识别风险,但只要有点常识就知道,高回报的产品一定是高风险,特别高回报的金融产品一定有猫腻,连银保监会郭主席都明说了,年收益超过10%的产品会让人血本无归,P2P的不靠谱还用说吗?

再比如大佬,居然不知道老干妈的口号是一不融资贷款不上市,二不做广告,全靠自己的品质口碑宣传。这好像是全国人民都知道的常识。腾讯的员工连上网搜索的媒介素养都没有?被萝卜章骗简直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骗局了。

再回到黄金案,其实这里面的常识更加明显:

如果一间公司有80多吨的黄金储备,它为什么还要去贷款呢?

随便卖掉一点,就能折现好多钱,干嘛要走那么复杂的途径,还要支付那么高的利息?

这不是很简单的逻辑吗?

像假黄金融资案里,信托公司本来应该能规避这个骗局,但它没防好第一关。如果信托公司再把这笔融资,设计成理财产品卖给小客户,可能就会导致骗局的连锁反应了。

涉及十几家金融机构,这次究竟有没有普通投资者入局?现在好像还不是很清晰。

无论如何,普通投资者,单靠个人是无力去抵挡这样的骗局的。

汪涵2016-2018年期间代言时,看不出P2P的风险,我们经过这么多爆雷事件的洗礼,总应该认识深刻了吧。

奇怪的是,在我的公众号后台,还是不断收到留言问这个P2P行不行、那个P2P行不行?

朋友,别只想听——自己想听的话,而置常识于不顾了。


这里我再总结一下个人理财的常识,一定要记住哦:


只要保证收益高于银行利息,就已经是有风险了;承诺收益高于10%,本金就有归零风险;任何单一资产都不可能永远上涨,涨得越高,跌得就会越凶;单边上涨时间过长,接下来一定会大幅下跌。


这些常识,应该刻进每个人的脑子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