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话“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

农村老话“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过去生活条件不那么好的时候,人们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关于买菜、健康的俗语,也是为了防止一些不懂得挑选新鲜菜品的人被菜贩子忽悠的俗语,这些俗语,放在现在同样具有很好的道理。

那么“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究竟是什么意思?有什么道理呢?

早不买猪肉

以前村里的猪贩子,往往都是一次性购买几百斤,然后在零散卖给消费者。可是这个有时候一天卖不完,他们就会把它用箩筐装起来,然后吊着放入到水井的半空中。在农村的水井冬暖夏凉,就是一个纯天然的冰箱,可以有效避免猪肉变臭。而等到第二天之后,在把这些猪肉和新鲜的肉一起卖给别人。

早上去买猪肉,常常是前一天肉贩子卖剩下的,到了后半晌的时候,前天剩的猪肉应该卖完了,就会拿出今天新进的新鲜猪肉来,这时候你就能吃到新鲜的肉了。

不过对于常买菜的人,隔夜猪肉一般都会被认出来,因为隔夜猪肉猪皮的颜色会比较深。而那些不知道怎么分辨猪肉的人,就容易被猪贩欺骗,买到隔夜猪肉。隔夜猪肉虽然还不至于变质,但新鲜的肉总比冷冻过的要好,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

晚不买豆腐

八九十年代农村,做豆腐卖的都是半夜就起来了,做好豆腐之后就趁早担到集市去售卖,基本上早上就能卖完,而过了中午还没卖完的豆腐基本就不好卖了。因为豆腐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不容易存放,尤其在天气热的时候,往往经过一个中午就会发粘发酸,所以人们在傍晚买豆腐,必然买不到新鲜的豆腐,甚至买到坏掉的豆腐。

久而久之,人们就总结出了“晚不买豆腐”的俗语。不过后来卖豆腐的也学聪明了,根据每天卖出去的量做豆腐,刚好供应一个早市就好了,免得多余的浪费。


“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反映了真的生活状态,也体现出了买的没有卖的精这句至理名言。所以一些生活中的小技巧确实能帮我们节省很多费用,收获很多好的东西。

附加科普:

挑猪肉和豆腐的一些小提示:

(1) 一般情况下,新鲜的猪肉的颜色是红色的,脂肪是白色的,而且 肉也有弹性,不会粘手,很有光泽。

(2) 买豆腐的时候闻一下它的味,如果有酸味就不是很新鲜,用手指压一下,不能太软有点弹性就是新鲜的。

(3) 如果挑猪肉和豆腐时,不太新鲜的话就尽量不买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