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扮演着什么角色?

长期以来,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理想与难题并存:在理论层面,寻找学科之间的边界和学科的自主性理论体系;在实务层面,社会工作服务干预如何贯通宏观与微观、个人和社会,促进科学知识与实践智慧的融合。2015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2016年,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力量出版了MSW教学案例集。近年来,案例教学逐渐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并且强化发展的趋势非常明确。在此背景下,2015年和201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连续两年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的方式,加强案例库建设、优化案例教学。因此,才会出现《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与实务》三部曲。

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三农”领域的相关问题也在逐渐发酵。但国内多数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将注意力集中在城市社区,社会工作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务也鲜有农村社会工作的相关内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历史传统、学科优势和发展定位,决定了该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办学特色是农村社会工作,而且长达20年富有特色的农村社会学方向的科研积累,为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根基。正是以此为契机,2016年,作者编著出版了《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学界在农村社会工作领域的研究空白。

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是青少年。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充满变化与调整的过程,经历身心突进、自我认同、道德认知、学业成就、情绪管理、人际关系、生涯规划等生命历程中的重要命题。每一个“拐点”事件的发生,都深受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深刻影响。尤其是身处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青少年会面对一些赋有特殊性与挑战性的人生历练,例如,留守经历、随迁生活、家庭疏离、两性关系、校园欺凌等。青少年社会工作可以在这一阶段为他们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基于“和青少年一起工作”的前提下,倾听青少年的故事,同理青少年的处境,尊重青少年的抉择。作者在学校主讲的课程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在这一领域有所积淀。2018年,《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问世。

在西方,社会工作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专业,肩负帮助个人与改变社会的双重使命。社会工作的孕育、诞生及发展,深受英美等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慈善、社会结构、社会福利、伦理价值的影响,具有极其鲜明的西方烙印。作为一种舶来品,社会工作嵌入中国必然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即,遭遇中国语境下的文化冲突和伦理困惑。因此,值得深思的议题是,如何审思社会工作的本土实践以及服务对象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的价值观念是否被国内社会工作者及服务对象认同?怎样实现专业社会工作“落地”过程中的调适及创造性转换?本土资源中展现的儒家道德与西方社会的伦理价值之间的关联性又是什么?对于上述问题的回应也就构成了撰写《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与实务》的初衷。

作者张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工作学科点负责人,陕西省社会工作协会理事,杨陵区青少年社会工作协会会长。

《农村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和《社会工作本土化的理论与实务》三部曲, 从社会工作视角出发,涵盖了完整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案例丰富,并且采用了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客观中肯的对策建议,展现的知识经验实效性强;行文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并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实操性极强。该丛书不仅可以作为社会组织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从业人员解决业务问题的工具书。该丛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