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的残忍」:宫西达也的儿童哲学

最前面:下文是我近期看到的关于宫西达也书评中最棒的一篇,作者是【哲学新媒体】的小英博士,在此感谢小英博士为孩子及孩子父母写的文章。

童书多半会简化现实事件的复杂,但是宫西达也的童书却试图在读书者(一般是父母)与儿童的面前,说明现实中正义、嫉妒、谎言与坏人的复杂度。

因为孩子的关系,我开始接触童书,但却也唯有宫西达也的童书,让我读得心头发酸。我就一直在思考,比起坊间满坑满谷传递爱、和平、情绪管理、幸福、分享的童书,宫西达也到底多说了些什么?我想那多说的应该是「真实」吧。

而所谓的「真实」往往不是非黑即白,不是平白直叙的「事实」,而是包含在画面背后;其情感的组成往往是复合型的,在快乐中包含着悲伤,幸福中隐含着残忍。

儿童的正义观反讽着大人世界的扁平

什么是正义?

是《古希腊正义观:荷马至亚里斯多德的伦理价值及政治理想》所提的七大原则:(一)程序公开透明;(二)公共参与;(三)法律及公平原则的订定;(四)言论自由;(五)执法者守法;(六)依法而行;(七)对违法者的惩罚。亦或迈可.桑德尔抛出对于「正义」的思索。更而甚者是东方社会「亲亲相隐」的正义观?

对于儿童,如何说出正义的复杂程度?宫西达也用《正义使者—奇幻超人之卷》与《正义使者—晃晃星人之卷》两本系列书传达了正义的层次感。



奇幻超人2 号一出场,就以极度违和的方式「解决」眼前的怪物。

他抱着怪物「啾」的一下,还温柔的要他回家~~

这是超人该做的事吗?

原来奇幻超人2 号会使出「温柔亲亲」的劝说方式,一切的改变来自于奇幻超人1号用生命殒落换来的教训。

从此,2 号以1 号的温柔模式拯救世界,连同1 号的生命一起「活」下去。

奇幻超人原本有1 号与2 号,奇幻超人2 号是大家公认的英雄,就是出拳快、狠、准那种,能把怪物打飞的好莱坞式英雄,而奇幻超人1 号却表现的懦弱,每次都在收拾奇幻超人2 号与怪物决斗后的残局,有时甚至会治疗受伤怪物。在奇幻超人1 号心中认为:「没有人是自愿当坏人的,他应该有他的难处」。

奇幻超人2号代表着我们每个人形塑「正义」的想像,打击「天生邪恶」的坏蛋,维持世界和平,这样的故事建构反映着大人世界的快速、肤浅、简化判读的扁平思维,肤浅地告知著孩童善、恶分明的荒谬性。

但「真实」的善恶哪能如此清楚明白的切割?

因此,延续着对于善、恶肤浅的分类,晃晃星人的设定就像集结了印象中的坏人样貌:丑丑的、说着不懂的话、很大只。

所有的孩子,在第一眼看到此书封面时,第一直觉都是:晃晃星人好可怕,他是坏人。

这样的反应让我好奇,所谓坏人的形象,对于还在学习社会化的孩子们,他们是从哪习得?媒体形塑?大人的愚昧?还是同侪的无知?是不是也有可能人天生有一种意识或是形象让人直觉感到那样的形象是非善类?

晃晃星人的基础架构讽刺着大人世界对于好人坏人的扁平理解。

作者宫西达也试图打破好人坏人扁平的理解,而这样的打破最终却是透过「死亡」的代价来警醒世人。

童书中触及死亡的书并不少,但大多数讲的是像《跟爷爷说再见》这类,亲人分别或宠物离散的故事架构。这样的死亡是单纯讲死亡,但宫西达也在《正义超人》系列中所要传达的「死亡」却带有「代价」的意识。

人生的警醒是需要代价的!扭转扁平世界是须要代价的!

但这愚蠢的扁平世界又是谁建构的呢?

在中国哲学中,善恶之论是个重要的议题,最著名的就是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但这性善性恶,到底是人本性善、性恶,还是人本性向善、向恶,光这分判中国哲学界就已吵成一片。

撇开学界,回到宫西达也的童书世界。

真正的正义使者,拯救世界时不见得用拳头,可能反而是处处挨打的鲁蛇,用坚定的温柔维护他的坚持。也可能在所谓怪物的世界里,温柔的那位(奇幻超人1 号),搞不好才是他们的超人,拯救着怪物们。

如果要说正义的层次,《正义使者—奇幻超人之卷》的反思强度更胜《正义使者—晃晃星人之卷》。而宫西达也想要展现的正义是:隐性正义。

这隐性正义不是大张旗鼓的站在众人之前高声呼喊是非对错,而是默默的用自己所能及的能力,坚持良善。这样的形象很像卖菜阿嬷陈树菊,他以他卖菜微薄的所得,一点一滴,长时间的持续捐助,而形成一笔庞大的数目。在滴水还未穿石前,有多少人注意过这微小但坚定的正义?

扁平世界其实很难打破

延续的晃晃星人形塑坏人的初始印象,这次的霸王龙系列(包含《我是霸王龙》、《你永远是我的宝贝》与《最爱的,是我》三本书),将坏人的角色换成的恐龙世界中的霸王龙。


大家都说霸王龙:锋利的爪子、尖尖的牙齿、疙疙瘩瘩的皮肤。而且喜欢欺负弱小……

这样的既定印象几乎成为霸王龙的原罪。而故事几乎就是建立在这残忍的事实印象中展开。

《你永远是我的宝贝》讲的是一个很狗血的悲剧,草食性的慈母龙无意间捡到霸王龙的蛋,当自己的蛋宝宝与捡来的蛋宝宝同时孵化时,他才惊觉自己捡来了一只肉食性的霸王龙!

怎么办???

几乎是直觉的,慈母龙选择丢弃霸王龙宝宝。

但却在转身逃离时,母性大发,决定捡起预计要丢弃的霸王龙宝宝,把霸王龙宝宝当成自己的宝宝扶养。

但故事从此幸福快乐吗?

扁平世界是很难打破的!

慈母龙自己的宝宝质疑时,可以教导他;外人质疑时,你可以说他不理解你:但当霸王龙宝宝长大,遇到自己的亲生爸爸,看到跟自己一样外貌:锋利的爪子、尖尖的牙齿、疙疙瘩瘩的皮肤时,自我的质疑如何被说服?

连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都必须有个最后的「我」做为认知的支撑点,但如果连「我」的存在被模糊了呢?或许中国哲学中运用生活实践或生命体验来协助对「自我」的理解,在这边能够有一点点的帮助。

坏人需不需要伙伴

《我是霸王龙》的故事,是我唯一在阅读时流泪的童书。我女儿用一种非常不理解的眼神问我:「为什么翼龙要飞走?」我跟他说:「因为他误以为霸王龙会把它吃掉。」


故事描述大家都讨厌的霸王龙,在预计要吃掉小翼龙时遇到了火山爆发,跌落山底眼睛受伤。原本害怕的小翼龙想借机逃跑,却因为想起妈妈曾经要他当个善良恐龙的告诫,勇敢地留在受伤的霸王龙身边照顾他。

当霸王龙问翼龙:「你是谁?」时,害怕的小翼龙只敢说谎骗他:「我是霸王龙。」这几乎反映了面对危险时,欺骗机制的启动。所以为了生存的「说谎」,被容许吗?

如果孩子在读到这里时,反问:「为什么翼龙说谎?」你如何回答?

受伤的霸王龙当然知道翼龙说谎,但却没有戳破他,甚至在故事的最后,霸王龙眼睛复原时去海里抓了一只鱼,想作为答谢翼龙的礼物。

故事到了这里,一般幸福美满的结局是,翼龙接受了霸王龙的鱼,两人成为恐龙界的好朋友。

但宫西达也却告诉了孩子们「真实的残忍」——肉食性的霸王龙是不可能跟草食性的翼龙成为好朋友。即使霸王龙无意吃掉翼龙,但也改变不了翼龙因害怕逃跑的生物本能的事实。

霸王龙即使想要交朋友,是否也只能跟霸王龙在一起…….

宫西达也想提醒孩子们,坏人也有灵明之心,但即使有又如何?在现实社会中相信的坏人的人会有几个?亦或是愿意花时间(就像奇幻超人1 号)去理解、体会、相信坏人处境的人又有多少?

大人世界的扁平与肤浅反映在宫西达也建构《正义使者—晃晃星人之卷》语言不通、长的丑丑的晃晃星人的遭遇。

忌妒是何其残忍

到底如何跟孩子讲忌妒?

宫西达也血淋淋的用「争宠」这件事来铺成。


《最爱的,是我》中,这次轮到肉食的霸王龙无意捡到5 颗甲龙宝宝的蛋,原本以为可以饱餐一顿,却在甲龙宝宝一声声的「爸爸!爸爸!.. ....」的呼唤中,唤起霸王龙的温情,于是霸王龙抚养的5 只甲龙宝宝。

但5 只甲龙宝宝中却有1 只老是炫耀「爸爸最爱的,是我」,于是在一次意外中,那只甲龙宝宝摔下山谷,剩下4 只甲龙宝宝,在当下的选择不是去救他,而是丢出一句「他最讨厌了!」然后4 只转身离开,回家吃果果。

读书的孩子们往往看到这,都傻眼了!

因为这样的安排不是他们理解的童书情节!

童书不是要我们「互助」、「友爱」、「体谅」、「宽容」吗?

「互助」、「友爱」、「体谅」、「宽容」是教育者的期待,但现实呢?忌妒是如此铺天盖地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宫西达也点出了这点。

关于故事的结局,坦白说,我其实看不懂。

霸王龙冲下山谷去救那只甲龙宝宝,宝宝救上悬崖,霸王龙自己却摔落山谷,故事的最后一页,只有出现霸王龙的一只脚,然后5只甲龙宝宝围绕其旁,霸王龙是死?是活?宫西达也没有具体交代。

但一个看不懂的结局,却让读书的孩子们有更多的空间去回想前面的情节,企望试图解读最后一页。

读的越多便越帮助孩子们反思「代价」、「忌妒」、「爱」的多重意义。

被感性包装的理性

在《你永远是我的宝贝》与《我是霸王龙》中有个非常特殊的写法,就是每当下个重要决定时,就会用:「那是一个很安静、很安静夜晚……」做说明。

读起来诗意、沉静,但其实是用感性的语法包装理性的决定。

宫西达也没有明确告诉大家,在《你永远是我的宝贝》中慈母龙决定收养霸王龙宝宝,在《我是霸王龙》中翼龙爸妈决定离开翼龙宝宝,让他学会独立。所有的决定都用「那是一个很安静、很安静夜晚……」描述,什么都不说,但你却懂了。

而这样的写法大多体现在文学写作中,譬如朱熹非常有名的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用天光云影、方塘活水来隐喻自身因为「理」而清明透亮的思路与修养。

这样被包装的理性,感觉比较容易让人接近,就像即使面对宫西达也传达悲伤的决定,好像也比较不那么痛了。

真实不残忍

最后,非常推荐宫西达也的《正义使者》与《我是霸王龙》系列书,他与坊间的带有温情的童书不同,而是在「爱」的感性包装下,多了「现实」与「事实」、「代价」与「坚持」的哲学思考,更而甚者触及「忌妒」、「死亡」与「误解」的探讨。

真实残忍吗?或许它并不残忍,只是我们太习惯被肤浅的情节喂养,而忽略了「物自身」4真实的面貌,与「情感」的复杂。

学习不扁平看世界,到最后会发现其实真实不残忍,他只是「真实」而已。


Read more @哲學新媒體 Philosophy Medium:
https://philomedium.com/blog/80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