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龟卜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占卜术?

我国古代占卜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它也是世界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神学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占卜术,名目繁多,反映出它丰富的内涵,而内涵繁富的占卜文化,又雄辩地证明中华民族的的确确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文明古老的民族。

古人占卜的目的是要对未来的人事方面的吉凶祸福、成败利钝进行预测,而这正反映了古人对于美好未来的执着不渝的追求。尽管这种追求是蒙昧的,然而有所追求总要比没有追求要积极得多!

如果只是站在今天科学现实的高度,去讪笑往古先民的原始蒙昧的追求,这只能证明我们自己对历史的无知。各种文化现象无一不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落后的经济基础只可能产生落后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的落后只可能消极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以勾通神人意旨为手段,以预测社会与人事变化为目的的古代占卜术,无疑是远古时代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的产物。只要经济基础不改变,就有占卜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土壤。尤其值得警惕的是,落后的文化现象还会以各种方式来影响甚至破坏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

这正是我们要将那些曾被视为“禁区”的神秘文化公之于众的原因。任何“神秘”的东西,只要把它公开出来也就不神秘了。

我国远古时代的先民在跟大自然的搏击中,遭受过人所难堪的磨难。比如,惊雷闪电的劈杀,掀天揭地的狂风,山崩地陷,洪水泛滥等等无法抗御的自然伟力的突然袭击,都曾使他们困惑不解。他们在大自然的强威下,虽然也勇敢顽强地斗争过,甚至幻想过“追日”、“奔月”、“填海”、“补天”。然而,幻想终究是幻想!于是他们一方面继续和自然搏击,一方面又不得不听任自然之神的支配和捉弄。敬天畏地的思辨使他们拜倒在自然之神的脚下!“天”,成了他们命运的主宰。不能胜“天”,当然就只能顺天意而求生存、图发展,而要顺天意就得与天公地母“神交”。先民正是出于这种想与自然之神进行勾通交流的目的而产生了一种“想当然”的先兆预知的欲望。先民们对神秘而伟大的自然现象由惶惑到敬畏,由敬畏到崇拜,由崇拜到祈求,由祈求到摸索预测吉凶祸福的法门,于是我国古代的占卜术便应运而生了。

以天地鬼神为象征物的大自然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大至日月星辰,小至乌龟蓍草,都成了先民征兆预知的灵物。诚如《史记·龟策列传》所言:“蛮夷氐羌虽无君臣之序,亦有决疑之卜。或以金石,或以草木,国不同俗,然皆可以战伐攻击,推兵求胜,各信其神,以知来事。”司马迁这里所说的“决疑”,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谓之“咨询”;“知来”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所谓“预测未来”。由此可见,我国古代预测学和未来学的原始萌芽是何等的渊源悠远!

占卜的产生

古代占卜术产生于何时,现在已无从稽考。不过就有文字的历史来看,它的产生至少应该在距今3000多年以前。关于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从甲骨卜辞中得到确凿的史证。

什么是甲骨卜辞呢?它和占卜有什么关系?

甲,就是龟甲;骨,就是兽骨;卜,就是占卜;卜辞就是古人占卜留下的文字纪录。甲骨卜辞,就是古人在龟甲和兽骨上留下的占卜文字纪录。

殷墟龟甲兽骨

上图就是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殷墟龟甲兽骨,那上面直行的方形线条正是当时占卜的文字。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是殷王朝盘庚迁以后的王都。盘庚之迁在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某个年代里,甲骨卜辞反映出来的古人的占卜至少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而且,从今天可见的卜辞形体、线条的纯熟可以推测,甲骨卜辞的起源,时间要早得多。

遗憾的是,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尚未发现关于占卜由谁最先发明创造的记载。弄清这个问题,只能从历代有关的文献资料中去寻求一些珠丝蚂迹。我们都知道,传说中的黄帝是我国黄河流域各部族的共同首领,他大约生活在四千多年以前。他身边有位史官名叫仓颉,长着四只可明察秋毫,洞悉一切的眼睛,能仰观天文,俯视地理,乃至龟、鸟、兽类行经的迹象,并从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使天地鬼神受到震惊而“天雨栗,鬼夜哭”。有趣的是,从殷商到周王朝,进至春秋战国时期,执掌占卜的也是史官。我们可以这样来个假想,如果剥脱掉仓颉“神人”的色彩,而仓颉又确有其人的话,那么上古占卜术的创造发明权非他莫属。当然,从上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到以图为文,到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作为群体文化现象的文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人所为。但是占卜之术从龟鸟兽类活动的印迹中获得启发,从而傅会出先民预测的契机,反映出他们预测心理的欲望,因此占卜术由独体的某一个智者首创出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龟卜和易占

仓颉造字传说,史籍文献中不绝于书。《淮南子·修务训》中称“史皇仓颉,生而见鸟迹,知著书,号曰史皇,或曰颉皇。”由于他创造了文字,文字也涂抹上了宗教神学的油彩,文字本身被神化成含蕴着可以预示天神意志,预测人们吉凶的征兆。古人还毫不讳言地指出:“字,心画也;心形如笔。笔画一成,分八卦之休囚咎,定五行之贵贱,定平生之祸福,知目前之吉凶,富贵贫贱,荣枯得失,皆于笔画见之。”连汉代大文学家扬雄也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心文相通,上可悟天神之旨,下可察灵鬼之情,一笔一画竟具有如此神奇的预测功能。占卜既和文字结下了这样的不解之缘,那么占卜的源头至少又可提前到产生文字的六千多年以前了。

占卜历史悠久,所以自古以下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占卜术。《汉书·艺文志》将占卜的种类作了这样六类划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形法和杂占。如果具体划分起来,就有占天、天星、占日、占月、占年、占岁、占候、卜世、卜战、卜祝、卜祀、卜筑、卜宅、相地、卜老、卜嗣、卜名、卜居、卜戒、卜妻、卜食、卜邻、卜梦等等,不一而足。直到清代,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四库全书》,还把占卜专列为“术数类”,其中又分出七类:数学、占候、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尽管占卜类别繁多,但历代所奉为正宗的只有龟占和易占。据《周礼》:“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所谓“三兆之占”,就是烧灼龟甲而显现出裂纹,这裂纹称为龟兆,根据兆纹的走向、势态和色泽浓淡判断吉凶;“三易之占”就是据《易经》八卦的排列组合所提供的“信息”,预测吉凶,决定行止;“三梦之占”,就是梦占,属杂占之列但居杂占之首。

卜辞虽然没有告诉我们占卜的结果,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时殷商的国王在处理战争这种重大的事件之前,是要听命于占卜的。谁来回答占卜的结果呢?自然是占卜者。据《周礼》记载,周王朝进行占卜,执掌其事的主要负责人是史官太卜。太卜以下有卜正、卜尹、卜师、卜人、龟人、史墨等人员。在周官中,“太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如此庞大的占卜组织简直就是王者决疑行事进行预测的一个“智囊团”。他们的分工大致是这样的:龟人掌六龟(即天龟、地龟、东龟、南龟、西龟、北龟)的选择工作,依所占卜的事项选择什么类别的龟来占卜,可以称得上识别龟们的“动物学家”,卜人将选定的龟进行解剖和开龟剔出龟甲的工作,交给囗氏进行烧灼,然后由史墨进行烟薰使黑,露出龟甲上的“兆”(即裂纹)。这些工作完备之后,就由“卜人定龟”,也就是说可以口中念念有辞地进行占卜了。占卜时,一般的事交由卜师进行,重大的事交由太卜执掌。太卜、卜正、卜尹又组成一个“三个小组”,在这个决策集团中颇有点“执委会”的味道。王者办事,不论是征伐出猎,出入行止,还是攘凶就吉,进行一番隆盛的占卜,在当时那样一个文化背景下都是很有必要的。唯其如此,所以《尚书·洪范》对周代的占卜作了这样的描述:

“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俗话说,“一人不敌二人计,三人能出个好主意”,看来,少数服从多数的这个处事准则还真可谓古已有之。

乌龟古代它被视为“至圣至灵”之物。这里有一个乌龟显灵的故事:春秋时宋国的元王夜得一梦,梦见一位修颈长头的老人,身着绣有花纹的黑衣,乘坐一辆黑色的车子来对元王说:“我是上天委派的巡江使者。一天傍晚时分我巡河时被泉阳地方一个叫豫且的渔人用网捞捕到他家,现正被囚禁在他家的竹笼里,因念您是仁德之君,特来托梦于你,央请您救我一救,日后我自然会要报答于你。”

次日,元王找来博士卫平询问梦由究竟。卫平于是夜观天象,看到星宿变化后向元王说:“天帝正在银河召开诸路鬼神大会,商讨银河正南北江河干涸之事,拟启动南风发雨,先派了巡河使到此方来。今观斗宿星座柄端直指太阳不动,这说明江使被囚,大王所梦锦绣玄衣的老者不是别人,正是巡河被囚的神龟使者。敬望大王赶快设法营救。”于是元王派人到梦中老人所说的地方去查询,果然有此事。元王又听了博士卫平的意见,以牲血灌龟,行大礼祭拜,剔出龟甲用龟甲占卜,百言百中,自此以后宋国日益强大,宋国的老百姓也从此都奉龟为灵物。孔子听到此事后说:“骨直空枯的龟甲,可是件神物啊!”

这个故事自然是荒诞无稽的,但由此似乎也可推想到乌龟跻身到占卜这一神圣殿堂的发迹史。另外,乌龟是龙凤龟麒麟四大灵物之一,古人不曾见过龙凤和麒麟,可是却见到过实实在在的龟。加之,中原地域,是“物以稀为贵”地被人们宝爱起来。由此对龟的神奇的传说,便有了产生的土壤。例如:《尚书·洪范》说:“天与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如此一来,龟又与圣人之出而同步,一起受命于天。龟本来还只是天神信使,这样一来它本身也就成了古人心目中的圣灵之物,或者说它本身就完成了从“物”到“神”的转化。人们开始对龟产生了迷信,开始了对龟的崇拜。

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爬行动物,大约有近两亿年的历史。当爬行动物统治地球的中生代时,龟与恐龙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到距今七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地球上许许多多的生物都遭到了一场空前的大灾难,连恐龙也未能脱免而绝迹了。可是乌龟由于具有坚硬的甲壳,又具有耐饥耐寒的天然素质而很好地活到了现在。龟的确是一员“福将”,按科学理论测算,人寿最长也不过一百二十多岁,而龟的寿命可达三百多岁。古代传说神龟寿命可达三千六百岁,真可谓“千年不死的老乌龟”。龟还具有一种万里征途不迷航的特殊“生物钟”,不管经过多么长途的跋山涉水,仍然能够平安返归故里,这是一般爬行动物所难具有的。

《史记·龟策列传》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古代的南方有一位老人用了四只乌龟支垫床脚,经过二十多年以后这位老人去世了。当后人移开他的床铺时,发现那四只二十余年不食不动的乌龟却依然活得很神气。

传说中还认为龟生活的地方没有虎狼,没有毒虫,没有氏鸟枭猛禽,野火不及,斧斤不至,可保一方平安。还说,乌龟协助女娲补过缺漏不全的苍天;又说它帮助鲧氏驮运自增自长的“息壤”去制服滔天的洪水;乌龟曾经还是鲧氏族部落的图腾。

《尚书·大诰》说有位国王曾经得到一只大宝龟,于是每逢盛大的祭礼便请宝龟问事以卜吉凶,而且将宝龟传给子子孙孙。

对于占卜,古用生龟之说,唐代李华专写有《龟卜论》,他认为龟在当时世所难得,如果都是杀龟占卜的话,那么后人又将拿什么再来占卜呢?从这些情况看来,我们推想用生龟占卜可能在用龟的腹甲进行占卜之前。

龟甲卜程

古人用龟的腹甲进行占卜,开创了所谓“败龟”之事,到商周时代已经有了一套十分完整的程序,而每一道程序又十分繁琐,正是这每个环节上的繁琐用功,人为地使龟卜愈弄愈玄虚。经办龟占卜事的人,一代一代又给予加工创造,使之日臻完善。这样一来,原始蒙昧的“预测学”就初步定型了。下面就分步骤按程序介绍古代的龟卜:

〖HT5H〗选龟〓选龟是龟卜的第一程序,也是关键的最神圣的一道环节。按古人的说法,龟有多种,有的属天,有的属地,有的领属东南西北四方。天地四方象征“六合”,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几乎全部被神龟所管辖,论其实质这简直是王权的象征。上述六种龟又各有其色泽加以辨识,天龟呈玄色,而地龟呈黄色,东龟呈青色,南龟呈赤色,西龟呈白色,北龟呈黑色。依古制,这些玄黄青亦白黑之色的龟,都是龟中之精品,都是可以用来占卜的神龟。

由于龟卜用腹甲,所以还要观察龟腹。古人认为龟腹又可分为十种类别。第一种龟腹为神龟之腹,可以“通神明”,也就是说此种龟是人与神之间的信使;第二种是灵龟,即可用来取卜预测吉凶祸福的卜龟;第三种是摄龟,摄,是摄取容汇的意思,这种龟的腹甲给人一种舒敞之感;第四种是宝龟,即个儿大的龟,《尚书》载称“宁王遗我大宝龟”,这种大龟由于极不容易求得,故视为“宝,”,它用以占卜的内容也大;第五种龟是腹上有“文”的龟,这种龟感受了日月之精华而呈五彩之“文”,文,指花纹;第六种龟是蓍龟,因其伏藏于丛生的蓍草处而得名。古人认为蓍草是一种灵草,自然这种龟是很灵异的了;第七种是山龟,居于陆地;第八种是泽龟,居于沼泽处;第九种是水龟,居于水中;第十种是火龟,伏生于近火之处。

以上就是古人占卜时选龟的标准。

但是据后世流传于民间的《吴中卜法》所言,选龟的标准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吴中卜法》认为,“龟以大者为佳”,太小的龟不选用,颜色呈黑,显得晦暗的不选用,贮存时间过久,而龟甲接近枯朽的不选用。龟板靠近头部有两根线条,如同环抱头部斜向而出,或呈直线状而伸出的叫做“冲天”,有冲天线纹的称为“王”,这是上品龟。次之,在龟腹甲左右两侧隆起的甲墙处各有一眼的,称之为“相”;左墙有眼,而右墙没有眼的称之为“将”;右墙有眼,而左墙没有眼的称为“判”。这王、相、将、判四种龟都是很尊贵的占卜之龟,均在可以选用之列。关于龟的品位,也还有用日月星辰给龟命名的,如“八龟”之说就有北斗龟、南辰龟、五星龟、八风龟、二十八宿龟、日月龟、九州龟、玉龟等名号。

龟选取后,据说要藏纳于为其专备的“龟室”之中,龟室设置在祖庙之内。将龟的前月尧骨穿破,然后悬挂在龟室的西北角,以备攻龟时取用。

攻龟 攻龟就是治龟。占卜前对龟要进行一番治理加工。将生龟宰杀之后,取下龟的腹甲(龟版),取甲时要将左右龟甲墙保留好。有了一块左右墙保留完好的龟甲版,便可以进行攻治了。先将取下的龟腹甲进行一番祭祀,即将牛宰杀后,以牛血涂抹在腹甲上,这叫做“衅龟”。龟甲衅祭之后还要进行刮磨,刮磨到平滑放出光泽,晶莹如有玉色,治好龟甲以后,在龟甲上先钻凿其背面,但不能穿透龟甲,钻是为取一个点型的穴,凿是为取一个上宽下窄的槽穴,两穴相邻,这就是卜穴。

据《吴中卜法》,在龟甲上还要刻“方”。刻方是为占卜的事定位,在定位的“方”内观知兆象(裂纹)的形势而进行预测某事的判断。

灼龟 又称灼契。这是攻龟之后的一道程序,按古法,是用一种称为荆木的材料燃烧起来后,将龟甲放置火上,因烟火的薰炙而使龟甲呈现黑色。攻龟时在背面留下了钻过凿过的许许多多卜穴,由于较未经钻凿的地方薄弱,自然容易形成许多不规则、走向和形势各异的裂纹。经钻过的龟甲正面会出现纵向而较粗的纹路,叫做“墨”;凿过的龟甲正面会出现横向而较细的纹路 ,称为“坼”。有了“坼”就可以预测未来,判断吉凶祸福了。占卜者将坼分为首、身、足三个部分。靠近“墨”的部分称为“首”,中间部分称为“身”,其末端部分称为“足”。卜断人事吉凶,就看这坼的身、首、足之俯仰平直的势态。一般地说,首仰,足肣的兆纹就是吉兆;反之,或首上分开、身中折曲,就是凶兆。

由此看来,灼龟取兆是进行占卜的关键一道程序。这道程序,概括起来有钻、凿、刻方、烧灼薰炙等工序。

又据《吴中卜法》,灼契龟甲说得更玄。灼龟须要制作一种“三一丸”,即以炭屑一两,铅粉三钱、用枣肉泥拌和制成长三、四分,筋条般粗细的型锭。灼龟前,用碗盛好清水,把铜钱放在水中,再用木质界尺二根架在碗口上,然后将龟腹甲有“刻方”的一面向下朝水,另一面则朝上。三一丸放在火上烧至通红后,再取出来放在龟甲上烫灼,使之出现裂纹。这样做的用意是让水、火、木、金、土“五行”俱备。

占龟 占龟又称占坼,或称观兆。这已是龟卜最后一道的程序了。这道程序是对灼龟之后在龟甲上出现的裂纹,即兆象,作出预测性的判断,前面在攻龟程序中已略约提及到坼兆分首、身、足之部分。这三部分是以靠向龟甲“千里路”的远近而定的。何谓千里路呢?千里路是龟甲正中纵向的自然纹。横向的自然纹还有五条,与首尾部位呈曲线形的各一条,与千里路相交的中段三条。“刻方”分布是,居中的左右各一“刻方”称为“腰金”,左为甲乙腰金方,属水;右为丙丁腰金,属木;腰金以上的“刻方”称为甲乙方,居左的为甲乙金兆方,居右的为丙丁火兆方;腰金以下的两方称为“兜财”,千里路左边的称为“甲乙兜财”方,右边的称为“丙丁兜财”方,都属火。灼龟时,“刻方”以外均不灼契。占卜观兆时,只取方内的裂纹。裂纹在龟卜的术语中称为坼。坼是占卜的依据。坼分为首、身、足三段。靠近龟甲纵向自然纹(称“千里路”)一端称为首(又称“头”),中段称为身,末端称为足。坼的这些称名,可能来源于龟卜最先采用生龟占卜。

怎样由坼的首身足来预测吉凶祸福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古人将坼的表象分得十分十分的细琐,不是三言两语能讲得清楚的。这些,下面将有专题介绍。这里只讲讲基本的占坼法。古人认为坼的首段,象征一切事物的开端,或事物的发源和根本。首要“平直高昂”,也就是说呈平整的直线而向上昂起就吉利,如果呈“回就”势态,就是首段到靠近千里路以后又折回来,那就要看是否“有情”。如果“回就有情”,这兆象也是吉利的。首段低俯下垂,模糊不清,坼线断断续续,首端上方出现空白(断续下垂称“沥漤”,首上有白称“戴白”)这就于事不宜。

坼的中段为“身”,身,象征事物的主干,是事物的发展阶段,也是决定事物成败的主体。身要平整光洁,显得刚劲有力,呈兴旺发达的势态,这样处事就吉利。反之,坼身断裂不连缀,如同枯木朽株,或缠夹局束,纵横短促,那么办任何事都不适宜。

坼的末端为“足”。足,象征事物的结束阶段,犹如尾声。因此是要飘逸洒脱,不能显现出拖拖拉拉的迹象。古人认为,这是“阳之类”。属于“动象”。反之,“足〖HT6,7”SS〗月〖KG-4〗今”,就是足象收敛,是“阴之类”,属于“静象”。卜法认为,这就要看预测什么事情,依照办事性质而决断吉还是凶。因事情有的宜动有的宜静,有的宜放有的宜收,所以决断吉凶也就视具体事物而具体对待。

这些依坼首身足三段占卜的原则,都只是一个大概。因为坼的形象千姿百态,预测人事的吉凶、成败、祸福绝不是如此之简单,这就得由一些“专门家”,即卜人来作具体解说。

龟卜兆象的解说

对龟卜的坼兆进行解说叫做占兆,又称占坼,或称卜兆,总之,坼或兆是一回事,都是龟甲灼烧之后出现的裂纹。裂纹的形像、走向、势态是无法预定的,全因所用龟甲的质料、干湿度、卜穴的深浅及烧灼时温度、时间等多方面的因素而决定。人们在利用龟卜进行预测时,谁都有希望获得吉祥康福的兆象的心理,因为这是天赐的好兆头。但是龟坼并不会以个人心理意向为转移,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才认为龟卜是“至公无私”的。至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那就更加不会想看到龟坼兆象的不吉祥的信息,一旦有不合自己心愿的兆象出现,就会讨厌,并希望能有人作出对自己有宽慰的解释,龟卜兆坼既然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对兆象的解说就自然要有相对的回旋余地。因此,“至公无私”的龟卜由于预测的“客观性”渐渐不为统治者所需要,这就产生了带有主观随意性的龟卜解说。让我们先看看春秋时期统治者不那么听命于不利于自己的龟卜的记载:《左传》僖公四年,晋献公想娶骊姬为夫人,作了一次龟卜,想预测这样做是否吉祥如意。龟卜结果是不吉利。由于晋献公见到龟卜结果不合自己的心愿。于是改作蓍占(古代另一种属于《易经》卦象的占卜法),易占的结果是“吉”,晋献公这就高兴地听信了蓍占的预测。

随着龟卜主观随意性的产生,于是为了调整龟卜的“至公”和统治者主观随意性之间的这一矛盾,龟卜兆象的解说于是产生了。从事龟卜的专业工作者,在占兆时对主子察颜观色、投其所好,作出既符合天神意旨,又使主子称心快意的解说。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下面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龟卜术语名词,就会很清楚了。让我们先来看看《史记·龟策传》中所提及的一些术语:

祓龟与祝辞

祓龟是龟卜应验不佳时的一种补救措施。占龟时不灵验,是由于称为“玉灵”夫子的龟身有“不祥”。如要其灵验,则必须拂拭龟身的这种“不祥”。祓,即拂拭的意思。先以清水将鸡蛋洗涤干净,然后以黄绢裹梁米和洗净的鸡蛋,绕龟三周,龟甲朝东放置。因为古人认为黄色五行属土,土居中位,取中正之义。鸡又晨晓报时不误,为诚信之物,所以取鸡蛋以作诚信象征。之所以绕三周,是因为三为多数,又象征天地人。祓龟时,要祷请神灵,致祷辞称为祝辞,又称为卜祝。卜祝时先要将卜问的事默念给神灵听,并表达需求兆坼显灵的意愿。

如,卜问对某物有所求得,其祝辞这样念:

“假之灵龟,五筮五灵不?知神龟之灵知人之死,知人生。某身(卜者自称其名)良,某欲求某物。即得也,头见足发,内外相应;即不得也,头仰足肣,内外自随。”

清人胡煦认为:“龟占之法,先当以祝请为准。”这就是说,进行龟卜时,先要确立卜问的内容,向龟神念念有辞地祷请一番。

古人认为,同一事在同一时,不能再占。

《史记》中龟卜兆坼术语解释:

兆象就是龟坼裂纹,坼分头、身、足三段,靠近“千里路”(龟甲正中自然纹)一端称为“头”、中段为“身”,末端为“足”。头身足的象征意义已如前述,头身足的高昂低伏势态及其形像的质感是观坼辨兆的依据,其常用术语如下所述。

肣,读作琴,《史记·龟策传》只用肣今来描述足兆,指微缩低伏之势。后世的《吴中卜法》将管、落、垂、尖等术语都归入肣。肣是足的收敛之象。

开,《史记·龟策传》只用来描述足兆,指足象的开豁通达。《吴中卜法》将高、仰、发、扬、飘等术语都归入“开”这一类·开和肣是相对的足兆。

挫折

挫折,即短小不舒展,是描述身的兆象。挫折与节折不同之处是,节折是断折为二节,短而不舒的意思。

横吉安

横吉安。横,指呈横在平均允之象,古法认为横五行属土,是静止不变不惊之兆,以阴阳论,属阴。胡煦认为,“横之为象,以方圆平直论。”

内外我人

内外我人,这是龟甲划方之后的兆象。凡坼兆在方内的称内,在方外的称外。坼兆曲折过外有余,就是外;反之就是内。古法定内为“我”,定外为“人”,如果内外坼兆基本平衡则称为相应,也就是“我”与“人”相应,也称相随或自随。

桥,是乔的通假字,意为高,如果坼兆是内高外下,即我高人低,就称为桥,或自桥。

柱,这是以直立的树木描述坼兆,如果这根“木”上有分叉的坼,就是“生枝”。

自举自垂

自举自垂,自是一个起虚衬作用的词,没有实在意义。如自桥,就是“桥”。举与垂是相对意义的坼兆概念。坼兆呈上提状是举,呈低落状是垂。

挺诈揄仰

挺诈揄仰,挺诈是兆坼呈直硬的质感,而直硬只是表象,直硬中如果感到内质是虚弱的这就叫挺诈,即挺中有诈的意思。古人如此这般的解说,简直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揄仰,如弓起之形,指身兆的势态而言,揄是头足不举,呈抑压之势,而中部向上隆起,呈弓形。

格与狐

格与狐,《史记·龟策传》中的占卜术语有此一说,其余占卜书未见。格,即阴隔不畅;狐,疑而莫辨。坼兆因厚实粗状而超过了坼应有的粗细度,因此称为狐格”,如果狐格坼兆的中部符合坼的粗细度,就称为狐彻。

以上是《史记·龟策传》中出现的部分龟卜占法的术语。龟卜术语随时代的迁衍而不断更新发展,如后世《龟经》一书的术语解说就更加详备而形象了。

《龟经》龟卜术语,选释如下:

·甲乙金兆正形:坼兆形如“一”字,是为正形。位在龟甲的甲乙刻方,属金。

·丙丁火兆正形:坼兆形如“丁”字,是为正形。位在龟甲的丙丁刻方,属火。

·腰金甲乙水兆:坼兆形如娥眉覆月,是为正形。位在腰金甲乙刻方,属水。

·腰金丙丁木兆:坼兆形与腰金甲乙水兆相同,只是位在腰金丙丁的刻方内,五行属木。

·兜财:坼兆形如仰月,好比以船载物,故名兜财。兜财左右两刻方都属火。

·平和直:坼兆的头足没有高低,如《史记》中所言“横吉安”。直的坼兆是不曲不斜,大概“平”是横向的,“直是纵向的。坼兆平直,遇事则吉利平安,没有灾祸。

·高和昂:高和昂是同一坼兆。指头高或足高。头高而小,象征为办事可以劲进,没有灾祸;足高,象征为利于求财,货出售可得高价。

·低和伏:低指头下垂,古法认为“低头无气”,足垂,也属无气。头足低垂,象征办事迟滞难成。问病,则病难痊愈。问财则货物不易出手,即使出手也买不起好价钱。坼兆中的“临”和“垂”与“低”和“伏”可以同占,象征意义相去无几。

·野和就:野,指兆坼的头朝向方外,没有回顾的趋势;就,指兆坼的头朝向方内,没有背逆的趋势。野兆象征办事难成,就兆则办事易成。与“就”兆相类的还有“回”兆,也是象征办事易成。

·戴白纤活:戴白兆坼,指头上出现白点,象征有父母丧亡。纤活兆,足反转呈细小的活跃状,象征办什么事都很吉利。

·落和漏:落兆和漏兆的兆形,指足呈下垂之势,漏兆还包括足上生枝(开叉)而下垂。占事不吉难成。

肣和管:肣兆和管兆的兆形,指足呈收敛之势,又说是“平伏而清”,如此说来就不但自相矛盾,而且也与总的兆象意义有所背逆。

·休囚枯朽:休囚和枯朽是形像相同的坼兆,都是呈蒙昧晦暗,模糊不清的色泽。这两种兆象,预示着凡事不利,凡事暴凶,是凶兆。

·旺相有情:旺相坼兆,指头的洪(大)润(光泽)明净;有情坼兆, 指头呈回顾而柔顺的感觉。这两种兆坼,都是吉利的征兆。

·折摺颠狂:折和摺是两种坼兆,折指断折,摺(今写作“折”),指呈四次折叠形。折和摺的坼兆都象征办事不顺畅,时有进退,迂回曲折。颠狂兆坼,指呈大的起伏之状,办事也如兆形,变动不居,起落不常,难以驾驭。

·拗乡乖违:拗乡和乖违之兆是同形义近的坼兆,其形像大约是偏斜不正,与正形之兆象有所违逆,决断吉凶成败,一般要看拗在何处何而定。总之,这都是不吉不利的征兆。依乡之兆与拗乡之兆则相反。如果是正形依乡或正当(当位)的依乡,办事都是十分顺利的。

·衰浮豁发:衰兆,坼兆细微无力;浮兆,微起轻细;发兆,大起上扬;豁兆,开阔舒张。衰浮二兆,办事不力;豁发二兆,办事通达顺畅。但豁兆属动象,解脱事有利,成事却不一定,因为能放不定能收。办事防止走过头,但想煞住却不一定能如愿。

·静滞拖坠:静兆,可能指坼兆没有跃动势态,此说甚玄,估计不以形像论而以观察的感觉进行分析,这种兆预示人们静观其变,不可轻举妄动;而滞兆,可能指足坼的足板,也是没有活跃之态。此兆预示办事迟滞,进展不快。拖兆和坠兆都是身兆上的分叉,即枝兆的势态走向。枝生于方内谓拖,生于方外谓坠。预测人事,有可能凶,有可能吉。如何决定吉凶,可能要看拖得怎样和坠得怎样。因为拖、坠二兆只是就生枝方位而言,并未讲到高下起伏、揄豁开肣,而且枝生于坼兆头身足何处也未提及,所以便说“能吉能凶”。

·蕾和蛀:蕾和蛀二兆都是指身上的附加物。身兆如直立之木,而“木”上又出现叠结的疙瘩,形如花蕾。如果蕾兆居身之下部(靠足兆)则凶,居身上部(靠头兆)则吉。蛀,也是附着于身上的兆,但不是疙瘩状,而如虫状,故有此名称。顾名思义,这也不是好兆头。

·纵横夹丝:身上生枝,生枝驳杂紊乱,纵横交错,此兆名纵横兆。夹丝兆,顾名思义可知与纵横兆相类。此二兆都预示办事将遇到麻烦。

·驿促脱漤:驿兆,不知何形,只知属身兆之一种,取名为驿,大约是停而待进的意思,此驿兆故与另一健兆意义相同。驿健都是可以有所行动的预兆,所以不宜守旧。促兆与前述的折兆相同,凡事都不能获得长进的兆象。脱兆与落兆义同,都是身枝下垂,为脱落漏泄之兆。漤(音览),漤兆,属头兆,兆形如水下滴,坼兆不完整而又模糊不清,是浑蒙(浑浊含糊)之兆。预示处事迟滞,引伸也可作处事谨慎,此兆如问财,尚可;如问病,则不宜。因为小心谨慎仍可得财,而迟滞拖延则于病不利。

·刚震窈窕:刚兆,为坚实有力的兆象,是描述身兆质感的兆名,与它义近的齐兆也是如此。刚齐之兆,主占办事刚毅果断,而且没有灾祸。震兆,属身兆,不知何形,此兆与静兆相对。宜动不宜静,当动则动,办事吉;当动不动,则不利。窈窕兆,据其名称可能是描述身兆的,其形大约纤细窈窕,预示着处事没有定性,可进可退。

以上都是古龟卜占法《龟经》中的兆象说明,可知繁琐得很,但要了解龟卜法,又不得不有所接触。但是,对上述兆象加以总述,其纲目就较为清楚了。

概言之,龟卜时先要将龟的腹甲刻划为方形。定位名称为甲乙方(有左右之分)、腰金方(有左右之分)、兜财方(有左右之分),灼烧龟甲时,其坼兆在方内的才是有效兆象。

坼兆分头身足三段,各有描述兆坼的专用语。身为事物的主干,宜平直,凡刚健洪润旺相明净之兆为吉利的预兆;折摺乖违衰拗枯朽之兆,以及夹丝拖坠纵横促漏之都属凶兆。

首(头)为事物的发端起始,宜平直中现高昂,回就有情之兆都是吉兆。切忌浑蒙沥漤,低伏临野之兆,凡俛(俯)垂戴白之兆都属凶兆。

足为事物的终结阶段,足兆如果是开豁发扬浮脱,属阳,为动象;肣管落滞,属阴,为静象。凡此类动静之兆,要看事物本身性质而定吉凶。事物当动,卜得动兆,则吉;事物当静,卜得静兆,则吉。反之,则凶。

枝兆,是分叉状的兆象。首、身、足三段中都有生枝,或上生枝,或下生枝,卜事的吉凶则因事而论,不能拘泥呆板。

内外男女我人的兆象,是就坼兆所居方位而言的,刻方之内为内,刻方之外为外。内的象征别称为“男”为“我”,外的象征别称为“女”为“人”。

了解了以上坼兆的形势、走向、质感,及其基本的征兆意义,就大致可以读通古代龟卜方面的著作了。

龟卜记载知多少

我国古代有关龟卜的记载,最早的是甲骨卜辞。龟甲和兽骨上刻契下来的卜辞,是古代龟卜的原始记录,这些无疑是足可信赖的物证。另外,《春秋》、《左传》、《国语》、《周礼》、《礼记》、《尚书》中也在叙事时穿插了不少零星的龟卜轶事。《史记》中有《龟策传》,这是司马迁关于古代龟卜的权威史论史录。

据清代乾隆四十六年《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所收录的《卜法详考》书前“提要”所述,古代龟卜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载有龟书五十二卷,夏龟二十六卷,南龟书二十八卷,巨龟书三十六卷,杂龟书十六卷。《隋书·经籍志》载晋掌卜大夫史蒙所撰《龟经》注书一卷,还有不著姓名的《龟卜五兆动摇歌诀》一卷,可惜有目而无书。《新唐书·艺文志》载孙思邈《龟经》一卷,《龟卜五兆动摇经诀》一卷。这些龟卜之书,惜今已不传。传于后世的有元代陆森的《玉灵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