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大义凛然救红军

△富民古城(罗廷先 绘画)


1936年4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长征经过富民,当天夜晚,六师十八团不损一兵一卒,轻轻松松攻下了富民县城,枪毙了伪县长郝煊。第二天凌晨,红二军团启程离开富民,前往罗次、禄丰。

红军刚走,头天晚上侥幸逃脱的团总高清、常备队赵中队长一下子又恢复了往日的淫威,胖脸上杀气腾腾,带领着爪牙“当当当”地敲着锣,沿着永定街大喊大叫:

“各家各户听好了,家里窝藏了红军伤员的马上交出来,红军分给的东西也马上交出来,否则以通匪治罪!”

城里群众吓得关门闭户,躲在家里。挨家挨户搜查未果,后来却在城中一座庙里找到了三个红军伤员。

可恶的狗腿子们将红军伤员装在箩筐里抬着游街示众,并叫各家各户都要出门来观看。走在前面的高团总得意洋洋地高声喊叫着:

“一群穷鬼还能翻天?怎么样?富民县还不是我们的天下!看看,这就是当‘老共’的下场!抬去大西山,活埋!我看谁还敢帮老共!”



几个伤员脸色苍白,脚上、手臂上扎着染透了血迹的纱布,伤痛再加严刑拷打,已经被折磨得晕过去了。

面对如此暴行和惨状,围观的人们都闭上眼,不忍直视。一个个恨得咬牙切齿,却只能在心里骂:“这些挨千刀的,昨天晚上红军咋不枪毙了他们!”

人群中,一位姓马的中年大妈更是对红军伤员充满了同情心,可又想不出营救的办法,只有在心里着急。

夜幕降临了,城南大西山村后,一片长满苦刺的荒坡上,几支火把下,五六个常备队员被迫在挖坑,准备活埋红军伤员。

一个队员丢开锄头抱怨道:“我不想挖了。我妈说了,这样丧德的事情做不得,将来要遭报应,不得好死!”

另一个队员接口说:“我也不想挖了,可不挖回去咋个交差呢?”

坑挖好了,几个队员谁都不愿亲手把伤员放下坑。他们你推我我推你,争吵一阵后只好大家一起动手,七手八脚把伤员放进去,胡乱盖点土,拔腿就跑了。

这时,两个黑影从旁边山沟的苦刺丛中摸过来。他们一个叫苟先启,另一个叫杨忠,都是穷苦人出身,没有田地,常年在县城及附近做短工卖苦力。原来他们是马大妈请来救红军伤员的。



马大妈听说极端反动的高团总要活埋红军伤员,便找到苟先启,和杨忠,先把他们请到家里来吃了晚饭,给了他们一点钱,求他们来救红军伤员。穷苦出身的苟先启和杨忠,马上答应了马大妈的请求。吃过晚饭天一黑,他们就来到大西山村后,躲着观看常备队的几个人在挖坑,等见常备队的人下山走远了,他们就用双手快速刨开黄土,当他们摸到第一个、第二个红军伤员时,发觉他们胸口还在轻轻喘气,他们立即把他们救了出来。当他们去救另一个伤员时,发觉他身子已经冰凉,没有气息了。

苟先启和杨忠一边给牺牲了的红军盖好红土,一边嘴里说道:“祝你早日脱生,下辈子来报仇!”

苟先启和杨忠掩埋好牺牲了的红军,就把救起的两个伤员背到大西山村前的小碉楼里藏起来。杨忠留下来守护,苟先启就去找村里懂草医的保长李坤。

李坤虽然当着保长,但他为人善良,常免费给穷人看病。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李增福、孙子李镇也都善于待人、乐于助人。

李坤在以前就听说过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所以,他一听苟先启来说有两个红军伤员藏在小碉楼,他二话不说叫着儿子李增福、孙子李镇拔脚就来到小碉楼。

他仔细查看了红军战士的伤情后,吩咐儿子和孙子快回家拿来热水和稀饭。热水和稀饭拿来后,他先给伤员清洗了伤口,敷上了草药,然后就让儿子和孙子分别给两个红军伤员喂稀饭。

两个红军伤员苏醒过来,看到老乡救了他们,都深受感动,他们挣扎着不停地说:“感谢老乡!感谢老乡!”

此后,李坤、李增福父子俩每天瞒着外人,轮流到碉楼里给红军伤员换药和招呼他们的饮食。经过一个星期的医治,两个红军伤员的身体逐步得到了恢复。



被救的这两位红军伤员,一位叫秦昌贵,是湖南龙山县人,15岁参加红军,受伤时是红六师十八团战士。另一位姓杨,是贵州黔西人。

但是不久,大西山村有红军伤员的事还是传出去了,反动民团团总高清带领几个团丁来到大西山村,找到李坤说:“李保长,听说村里有人窝藏了红军伤员!”

李坤若无其事地说:“老兄,那些谣传的事,你不要相信!”李坤用好酒好饭招待了高清,高清酒足饭饱后,也就带着人走了。

为了使红军伤员得到更好的照顾,避免被人察觉,李坤把两个红军伤员从小碉楼悄悄转移到自家的马圈楼上。但是,民团搜查红军伤员的风声越来越紧,经常有民团的人来盘查李坤。

为了更好地保护红军伤员的安全,他们又把红军伤员转移到村前沙沟边芦苇丛中的窝棚里,他们一家人每天以找猪草、到地里做农活为掩护,悄悄去给伤员换药和送水送饭。

两名红军伤员经过李家近半年的精心照护,伤势渐渐好转。一天,两个伤员提出要去寻找部队。李坤一家极力挽留,可他们说:“大爷,我们是红军战士,部队就是我们的家,我们一定要返回队伍,继续革命!而且在这里很危险,反动派随时可能会找到我们,到时候还要连累了你们一家!”

李坤看到两个战士归队心切,就给他们一边换药一边说:“我理解你们的心情,就不多留你们了。这里有些药,你们带在路上自己换。”说着,他拿出一个用布包好的药包。然后又接着说:“这里有几块钱,你们带上路上用。”李坤又把一个布包交给秦昌贵和小杨。

秦昌贵和小杨已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李坤也饱含热泪,把几件当地农民穿的旧衣服递给秦昌贵和小杨,哽咽着说:“你们不能穿现在的衣裳上路,要换上这个才行……”话没说完,李坤已经说不下去了。

两位红军伤员马上站起来,一起向李坤敬了个军礼:“大爷,今生今世我们不会忘了你们一家的救命之恩!”



两个红军战士离开李坤家后,秦昌贵流落在昆明,先是以要饭糊口,后来学了些手艺谋生,还结识了一些爱国人士,参加过学生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为落实身份他来到富民找到李镇,李镇才知道他因腿部伤残,行动不便,无法去追赶部队,便留在了昆明。

后来,人民政府按照掉队红军和二级伤残军人把他列为优抚对象,并安排了工作,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姓杨的那名战士,上世纪50年代曾给李镇写过一封信,说他在志愿军当了营长,等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就回来看望恩人。可惜,后来就没有了消息了。



△杨秀山将军(左二)看望救助过红军的李镇老人


1987年4月,当年率兵攻打富民县城的十八团政委,解放后曾任武汉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的杨秀山将军,在重走长征路的行程中,专门来到了富民拜访了当年冒险救助红军伤员的李镇一家,遗憾的是当年主要救治两位红军伤员的他的爷爷李坤、父亲李增福都已经过世了。



1987年5月12日,老红军陈靖(贵州人,1934年参加红军,历任舞蹈、音乐、戏剧队队长,文工团团长,摄影科科长,宣传科科长,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名誉教授,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副会长)重走长征路来到富民,也专门到李镇家中看望,并为李镇一家题词:“不畏险恶救红军,情深意长传子孙”。




1997 年, 为纪念李镇等村民救护红军伤员的感人事迹,富民县人民政府在大西山村修建了《救护红军伤员纪念碑》。1998年,该纪念碑确定为富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富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8月8日,情系长征路的开国元勋子女一行,辗转来到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的富民县,寻找父辈的艰辛与百姓的情结,鼓励后代茁壮成长,弘扬长征精神。

中共富民县委组织召开座谈会,会上,开国大将罗瑞卿之子罗箭将军代表开国元勋子女对95岁高龄的李镇深情地说:“您是红军的恩人,我们都是红军的后代,向您表示感谢!希望您多保重,健康长寿!”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罗瑞卿之子罗箭慰问李镇(2006.08.08)


2008年10月,李镇因病去世,享年97岁。

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程上,无数的群众为了掩护、救助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惧危险。他们这种珍贵的精神品质,永远值得后人纪念、学习。


作者:李建华(本文已入选即将出版的《昆明红色故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