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催化城市“智”理

疫情期间,数字化管理、线上经济、在线消费等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它就像是催化剂,促进城市“智”理向前推进。

例如,复工复产复课后,我省研发八闽健康码、境外入闽人员健康码等,便于健康状况上报。为满足企业的配送需求,漳州推出“我@你”公共物流配送信息平台。漳州“商务复工e网帮”平台则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无接触式的便捷政务服务。另外,南靖县、高新区搭建“集中网上签约系统云平台”,让机械制造、物流商贸城、医药生物等一大批优质项目踏“云”而至。

特殊时期,除各类APP平台外,许多部门采用微信群或远程办公系统进行高效协作,既有效做好防控,又降低沟通成本,也让更大范围的协作成为可能。

远程协作还带来一个变化:社会服务精细化。

如,排查外地返乡人员,各地主要靠三种方式完成:

第一种是依靠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走“包产到户”的思路。社区成立若干个工作组,组里有机关负责人、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等,挨家挨户询问住户情况。

第二种是通过电话批量筛查摸排重点人群的健康情况。

第三种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精细服务。龙文依托“伙伴云”技术平台,开发上线“新冠肺炎防控信息”填报小程序。用数字化的手段,社区的管理者可以清楚知道各企业、各社区的具体情况,尤其是民生情况。比方说,某家有个老人连续几天没出门,社区管理者就会通过APP摸排到信息,主动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忙。

此外,芗城、龙海、平和等县市区采用红外热成像云台航拍机,让其飞入小区对住户进行体温数据采集。

如此看来,数字化精细服务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对大部分正常人的零干扰;二是不再无差别覆盖人群,疫情防控成本降低了;三是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总之,不管是远程办公,还是数据采集、数据排查,这些数字工具本质上都是让人和信息、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更紧密,让人们的生活更简捷方便。它不只是疫情期间的短期现象,而且是大势所趋、长期机遇。人工智能企业若能踏踏实实打磨技术,便能在城市“智”理中找到一片蓝海。

不过,人工智能产品的便利性与个人隐私之间,像个跷跷板,要享受便捷的服务,往往需提供更多个人信息。未来,城市还要在成本、效率以及人的隐私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才能让“智”理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