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有着更值得说的丰富的意义

《王的盛宴》剧照,导演:陆川,中国,2012年)

这张画面截自2012年中国的一部电影——《王的盛宴》,该片导演、编剧均为陆川。由这个镜头的构思,就可以看出陆川对“鸿门宴”这一历史故事是有过深入研究的。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击破秦军主力,刘邦趁机率军向西进入秦都咸阳。听到消息后,项羽大怒,立刻挥师关中。公元前206年,项羽军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刘邦屯兵霸上。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兵十万,两军相隔仅四十里,且没有任何阻隔,项羽对刘邦形成泰山压顶之势。经过项羽的叔叔项伯的斡旋,项羽没有立刻发兵,而是决定在鸿门设宴,邀请刘邦。宴席间,项羽谋士范增想趁机杀掉刘邦……

关于这段历史,描写最好的自然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史记·项羽本纪》。除认真刻画人物外,司马迁还注重道具描写。在这场宴席中,重要的道具竟然不是“酒肉”,而是“剑”与“盾”。其中,“剑”出现了十次,如“项庄拔剑起舞”、“项王按剑”、“(范增)拔剑撞而破之”等;“盾”出现了四次,如“(樊哙)拥盾入军门”、“樊哙侧其盾以撞”、“樊哙覆其盾于地”等。“剑”这个字出现十次,有七次是在描写项羽一方时出现;“盾”这个字出现四次,全部是在刻画刘邦阵营时出现。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因为在鸿门宴上,项羽一方是强势进攻的一方;而刘邦阵营却是被动守御的一方。历史上,项羽以暴制暴,刘邦恢宏大度,故司马迁在“鸿门宴”一段记载中,特意设计让项羽与杀人的“剑”有勾连,使刘邦与防守的“盾”产生联系。项羽手下多次拔剑示意,甚至都跳起舞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羽却最终“按剑”不决,致令刘邦侥幸逃生。四年后,刘邦灭项羽。

电影《王的盛宴》中,就有这么一个镜头:一剑一盾伫立在光影中,意味盎然,这个镜头为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发生在公元前206年冬季的“鸿门宴”,是四年楚汉战争的“开场宴”。当时的西方是两强相争,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爆发了第二次布匿战争,此时古罗马共和国逐渐收复失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最终成为地中海世界执牛耳者。“鸿门宴”开启的楚汉战争,也使中国陷入两强相争的境况,这场战争持续虽然只有四年,但使中国社会产生剧烈的转向。

在小编心目中,真正使中国社会体制发生深刻转变的战争有三场:其一,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初的周灭商之战,它将“祀戎中国”带入到“礼教中国”;其二,是楚汉之争,它是对秦国统一六国战争后所存社会问题的清算,也是两千多年“帝制—官僚社会”的奠基;其三,就是公元1945年至1949年的解放战争,它开创了全新的社会体系,名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义自然不用由笔者言明。

有的人说,楚汉战争与秦末农民起义性质不同,秦末农民起义性质是农民发动战争反对秦王朝暴政,而楚汉之争是项羽、刘邦两大集团争权夺利。很难想象,同样一批人能在不休息的情况下,连续搞出两场波及全国的性质不同的战争。如果仅把这场战争视为“争权夺利”的战争,它就不可能在中国的老百姓中,口耳相传两千多年,也不可能将“楚河汉界”这四个字烙印在中国象棋的棋局上。除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军事拼杀外,“楚汉之争”有着更值得说的丰富的意义。

《鸿门宴传奇》剧照,导演:李仁港,中国,2011年)

首先,这是一场“文化战争”,体现了市井智慧对抗贵族法则。

项羽出身贵族,思想单纯,他的作战思想也是中国“勇战派”的代表。刘邦,虽然不能说他代表平民的利益,但他满脑子的确充满了市井智慧,其心机和城府不知胜过项羽多少倍。刘邦身边的人才也多出自社会底层,除张良有贵族光环外,萧何是刀笔吏,韩信是流浪汉,陈平是田舍郎,樊哙是屠狗辈……有市井智慧的人可以不讲规则,如刘邦撕毁“鸿沟约定”;可以厚脸皮,如项羽要杀刘邦父亲,刘邦却说“愿分一杯羹”;可以隐忍变通,如刘邦心不甘、情不愿,脸上却很豪爽地封韩信为“齐王”,以换取韩信的支持。

人们常说,项羽不能用人。这可能和项羽的出身有关,贵族出身的人就往往容易有狭隘的毛病。随着秦始皇的征服和东方六国贵族的没落,能和项羽有共同语言的,还有几人?如果说,项羽是春秋战国贵族命脉的遗存,那么,刘邦就是社会底层草根精神的喷发。从西周到秦末,数量庞大而又几乎在史书上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平民终于在刘邦身上活了过来。最终,刘邦打败了项羽,实际上就是市井智慧征服了昔日的贵族法则。也正是从这以后,中国的主流政坛既有着灵活的草根精神,也有着无赖的流氓气息。灵活的草根精神,能让中国的文化吐故纳新,无赖的流氓气息却锁死了中国的政治,失去了进步和创新的动力。

其次,这是一场“体制战争”,体现了皇帝主宰下的郡县制对抗贵族主导的分封制。

项羽的思想仍停留在旧时代,他若当政,必会实行传统的分封制,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项羽率领诸侯联军进入咸阳后,分封十八个王,自己号为“霸王”。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立刻悍然称帝,但也迫于形势,实行了分封制,却不是全国范围内的。全国范围看,西汉初,在东部实行“分封制”,在西部实行“郡县制”,毕竟,西部是昔日秦国所在地,在这里实行郡县制,有群众基础。不久,刘邦就开始着手剪除异姓王,八个当中攘除七个。他还在去世前,大会群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自汉武帝后,君主专制加强,就连刘氏同姓王也遭到打压和肃清,分封制度开始在中国慢慢取缔。

(《鸿门宴传奇》剧照,导演:李仁港,中国,2011年)

第三,这是一场“地域战争”,是中国古代地缘政治对决的绝唱。

因为周朝实行分封制度,所以在中国不同区域,就形成了不同的政治实体。不同的政治实体代表着不同地区的利益,它们之间常为了地域利益而进行军事斗争。如春秋战国时有很多战争,是以敌对双方所属地理名词进行命名的,如齐鲁战争、晋楚争霸战争、吴越争霸战争、三晋伐齐之战、五国攻秦之战等。再到后来,就是秦灭六国战争、楚汉战争。

“汉”指刘邦一方,他的封地包括汉中、蜀郡和巴郡。刘邦说:“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这刘邦的兵源、饷馈、粮道都来自何处?据历史记载,彭城之战后,刘邦退守荥阳,“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可见,刘邦的根据地应该在当时中国的西部。“楚”是项羽一方,他是楚国贵族后裔。项羽引兵入咸阳,烧掉秦宫室后,大肆分封诸王,自己定都彭城,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兵败后,他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可见,项羽依赖的地域应该是当时中国的中部和东部(不包括山东)。“楚汉之争”,仅从名字上,就不难觉察出东周时各诸侯国地域纷争的影子。

但是从楚汉战争以后,中原王朝内部爆发的战争很少是以敌对双方所处的地名进行命名了,多是以年号、领导人的姓名或具体战役的爆发地命名,如西晋永嘉之乱,以年号命名;唐朝安史之乱,以领导人姓氏命名;三国时襄樊战争,以战场所在地命名等。甚至还有用领导人口号命名的,如明朝靖难之役。无论如何,绝不会以战争双方根据地命名。因为楚汉战争以后,中国就被“混一”了,中原王朝内部不存在地缘政治了,即使有,也仅停留在文化争吵领域,不会发展到残酷的战争层面。当然,近代民国时的军阀混战倒是有几场战争貌似是以地理名称命名的,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实际上,这几个战争都是以战争首脑所处的军阀派系命名的,未必是地缘政治矛盾的体现。

第四,这是一场“心灵战争”,这场战争的开端之意外、过程之孟浪、高潮之精绝、结局之仓促,无不撩拨着后来艺术家和老百姓的心弦。

后人在谈到这场战争时,尤其在看到项羽被分尸,分抢到项羽尸体的几位将军都被刘邦封侯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落寞心态。说白了,这种落寞心态就是所谓的历史进步带给人们的怅廖感。西汉的司马迁如是、魏晋的阮籍[1]如是、两宋之际的李清照[2]如是、日本的现代作家司马辽太郎[3]亦如是!

电影《王的盛宴》中,吕后有一句台词:“项羽是我一生中见过最高尚的人,他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杀掉陛下,甚至杀掉我。可是他没有这么做……结果呢?他的身体早已经成为了白骨,只剩下冰冷的盔甲……”导演陆川是不是要借这句台词,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怅廖感”呢?我看是的。项羽败亡前,本人也唱出了《垓下歌》,歌中有:“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句,表达了“时运不济、无可奈何”的心情。

其实,假设项羽得胜,以他的性格和执政方针,对当时的中国来说,应该不是一件好事。事实是刘邦得胜,人们又为项羽的失败感到惋惜。看样子,历史终难以幸福圆满的结局呈献给后人。如果说,历史是悲剧,那是因为现实生活本身就不是喜剧。这是楚汉战争带给人们的启示,正因为此,由“楚汉战争”衍生而来的游戏(如象棋)、戏曲、歌曲、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

可以说,楚汉战争,既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纷争的延续,也是后来帝制中国战争的滥觞。中国古代史上,除御外侮、扬国威的对外战争外,中原王朝内部的战争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一、抢地盘;二、夺皇位;三、民变乱;四、道不同,也就是战争双方所持价值观、制度不同。关于这四种情况,楚汉战争都具备。一、抢地盘,楚汉战争的引发就源于山东诸侯叛乱,燕王韩广、齐相田荣、赵将陈馀因不满眼前的分封,纷纷作乱,这完全是春秋战国诸侯战争的余绪。二、夺皇位,刘邦和项羽对决,刘邦赢了,做了皇帝。三、民变乱,不用多说,楚汉战争的前身就是“秦末农民战争”,西汉开国诸臣得拜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后世称之为“布衣将相”。四、道不同,前文已述,项羽是旧时贵族思路,行封建制;刘邦是新兴地主思想,要策立皇帝、加赏官僚、设置郡县。就此看来,“楚汉战争”还是一场“路线斗争”哩。

其实,当年在咸阳附近举行的“鸿门宴”,也可视为三年灭秦战争的“庆功宴”。灭秦战争中,刘邦、项羽曾有过精勤合作。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共同的目标——秦朝灭亡后,二人随即反目成仇。项羽被除掉后,刘邦开始了“家天下”的统治,并和开国功臣产生疑嫉,刘邦和吕后夫妇策划屠戮功臣。外患已弥,刘邦和吕后也变得离心,他俩在立储的问题上产生矛盾。刘邦死后,吕氏擅权,屠戮刘氏宗亲……视此,天下政坛,何一而不是“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