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让林语堂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果然不一般

一部《红楼梦》引发无数作者与读者的遐想和惊叹,各种仿写、续写层出不穷,但都无法与之匹敌。

直到一九三八年,林语堂先生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让西方人了解这一伟大著作,让他们知道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很难将《红楼梦》的精髓展现出来,怕亵渎了它。

于是,他决定模仿《红楼梦》的结构自创一部作品,这就有了如今的《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描述了从1901义和团运动到1937抗日战争爆发三十多年的中国动荡史,一经出版,就掀起了抢购狂潮,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林语堂先生也因此在1940年分别被赛珍珠和斯文赫定提名,在1950年被赛珍珠提名,共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中国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著有《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人生的盛宴》等。他幽默风趣,其中“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孩的裙子,越短越好。”就出自林语堂之口。

一、新旧思想碰撞下的儿女情长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腐朽的封建制度被推翻,西方文化逐渐渗透进来,在新旧思想交替之际,是继续保守愚昧,还是全盘西化,或是折中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

姚家女儿木兰和莫愁深受中国道家儒家文化影响,同时在西式学校接受新式教育,故成长为新旧思想文化兼具的新时代女性。

孔立夫是新文化运动思潮影响下的进步一代。他嫉恶如仇,性格刚毅。木兰莫愁姐妹俩人都钟情于他。

可是,两姐妹还没来得及表达心意,木兰便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曾孙亚,莫愁嫁给了孔立夫。

婚后,木兰将心中对立夫的万分柔情深深埋藏了起来,和孙亚过着自己的小日子。莫愁除了相夫教子,还在孔立夫的政治生涯中担当起了保驾护航角色。

而孙曼娘则完完全全是旧思想下长大的女性。她如同画中走下来的古典美人儿,家境贫困,思想守旧,成为曾家冲喜的牺牲品,却丝毫不自知。她美丽善良,内敛隐忍,却难逃命运的魔掌。她是全书中最最让人心疼的人,也是最最悲剧的人。

红玉则是跟林黛玉一样,才思敏捷,多愁善感,体弱多病,对爱情纯粹,不含任何杂质,当爱已逝去时,毅然决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木兰哥哥姚体仁和丫鬟银屏之间的爱情悲剧是门第身份悬殊的结果,说白了还是腐朽思想惹的祸。

牛家小女儿黛云是进步思想的典型代表,她正直勇敢,眼光独特,具有前瞻性,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在正义面前不惜大义灭亲。在抗日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

在新旧思想交锋中,必然有牺牲品,同时也少不了脱颖而出者。曾姚牛三大家族在动乱中衰落了,而他们的后代在战争中崛起了。

二、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木兰带着丰厚的嫁妆加进了曾家。在曾家,她充分发挥了管理才能,将一家老老小小管理的服服帖帖,把曾家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随性洒脱,不惧别人的眼光,经常跟着孙亚一起往外跑,享受外面世界的乐趣,游山玩水,看电影。她不用操心家里的经济状况。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同时她丰厚的嫁妆给了她足够的底气,让她能在这个家里,游刃有余,充分享受精神的自由。

曼娘则不能,一方面她的思想受限于封建礼教,另一方面,她出身卑微,家境贫寒,没法跟木兰莫愁这样的大户人家小姐相比。虽然公婆待她很好,她却没有足够的资本让她跟木兰一样爽朗大气、随性而为,因为她身后没有强大的支撑。

战争开始了,木兰和孙亚搬到了杭州,莫愁跟孔立夫到了苏州,因为那里有他们的店铺,交代下去就有人去给他们打理一切。

而曼娘却不行,她只有公婆留的那么一点点家产,只能守着北平的老家,哪儿都去不了。最后只能逃难到乡下亲戚家里,不幸被日本兵强暴,自杀而亡。

一个人只有经济独立,才能够享有精神的独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曼娘有木兰的身世背景,在危险来临时,就会有人护在她身边,可是,她孤独了一辈子。

三、任何小家小爱、家族恩怨在国家大义面前都不值一提

木兰的大女儿在学生游行中遭段祺瑞政府枪杀,这给了木兰沉重的一击。安逸舒适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木兰此刻才真正意识到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已经不能在躲在舒适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孙曼娘被日本人迫害致死。木兰小女儿险遭日本人侮辱。这一切如当头棒喝,让木兰彻底觉醒了。她和孙亚忍痛将小儿子送上抗日战场,舍小家顾大家。

一向清高骄傲的牛素云,与曾经亚离婚之后,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当起了汉奸,给日本人做事。

然而,日本人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激起了牛素云的反抗意识,素云深藏在骨子里的中国人的觉悟,被唤醒了,意识到自己是个中国人,不能再这么堕落下去了。

最终,素云倒戈了,她将计就计,在日本政府做起了中国的卧底。为了国家民族大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在生命的尽头,素云给自己扳回了一局,改变了大家对她的看法,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曾经,曾、姚、牛三大家族的恩恩怨怨,在此时已经根本是微不足道。除了牛怀瑜,死性不改,继续做他的汉奸狗腿,闹得众叛亲离之外,其他的年轻一辈,抑或是木兰这一代人,都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全中国四万万同胞奋起抗击,驱赶日本侵略者。

木兰在向西逃亡的路上救了一个又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给中国的下一代积蓄了一个又一个的力量,此时已经不分你的孩子还是我的孩子,大家都是中国的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

本书以逃亡开始,以逃亡结束。从小家儿女情怀写到生死存亡的民族大义。引发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思考的同时,也让国人对自己那段屈辱历史进行沉痛反思。

本书也从各方面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风俗、历史等非常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