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張壁紙!他專注拍攝長白山20年,拍出絕美山中24節氣和超震撼星辰大海!

編者按:長白山是北方知名的大山,這裡的天池、瀑布、林海,以及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使這座大山擁有著與眾不同的魅力,一年四季都有著引人入勝的風景。

本文作者是一個在長白山下土生土長的70後攝影師,其專注於拍攝長白山已有20年,走遍了長白山的山山水水,記錄下了這裡的春夏秋冬,林海星空,並從數以萬計的照片中選出了代表性的24節氣圖星空大片。以一種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將這座名山令人驚豔的時光片段,展現在我們面前。


攝影、撰文:卓永生


我生於長白山,

長於長白山,在這裡的電視臺工作,

用鏡頭記錄、展現、分享長白山,

是我的工作職責,更是我的樂趣。


立春:吉星高照

每年1-3月,獵戶座都會在入夜時分出現在南方天空。此時恰值農曆春節,因此便有了“年年有餘,吉星高照”的民諺。這“福祿壽”三顆吉祥的星,即獵戶座腰帶上並排的三顆星。



雨水:萬樹向天

24節氣的物候是以黃河流域為主,因此,受緯度、局部地理氣象因素影響,在長白山會有很大的不同。雨水時,長白山正是寒冬時節,高山嶽樺傲雪而立。



少年時,就住在山下的一個林場。

暑假和父母一起到自留地給莊稼鋤草,

猛然間一抬頭,

一座峻峭的大山屹立在綠色的林海之上。

記得當時揉了揉眼睛,

再看,山就在那裡,

突兀得就像假的一樣。

後來瞭解到,那就是長白山,

距離我家50多公里。


驚蜇:蒼松挽雪

3月,海拔1200米的老嶺會出現這個冬季的最後一場霧凇。驚蜇過後雖然還會降雪,但由於溫差不足,這裡寒冬臘月那種洶湧的霧凇將不會再現。



春分:寒暑難平

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日夜平分,但春意尚遠,山峰的避風面積雪達數米,蔚為壯觀。



50公里是個什麼概念呢?

我以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距離,

就像從家鄉去北京一樣遙遠。


清明:雪欺嶽樺

清明時節,回暖的天氣遇見頻繁的降雪,氣清景明。這片高山嶽樺倒伏的原因不是風的遒勁,而是因為這裡地處坡地,積雪順勢而下,常年累月,導致嶽樺倒伏。



穀雨:杜鵑啼春

穀雨時節,長白山區海拔1000米以下的興安杜鵑開始綻放,它們為早春的長白林海穿上了華麗的外衣。



記得那個時候老人們聚在一起,

會總結一些和長白山有關的天氣規律,

比如能清晰地看見長白山主峰,

不出三天天氣就會變;

當主峰望上去潔白的時候(夏季時是灰白色),

還有15天就應該收割黃豆了等等。

那時候不知道節氣、物候這些術語,

但內心裡始終感到一種神奇。


立夏:生命之歌

經過一個月左右的孵化,中華秋沙鴨雛鳥從樹巢中跳下,它們將在這裡成長,直至11月初冬時節遷徙南去。



小滿——山花始盛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句古詩隱含了一個氣候現象: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下降0.6攝氏度。從針葉林帶的5月至高山苔原的7月,牛皮杜鵑按海拔高度漸次綻放,山下林海中的牛皮杜鵑花期已過,高山苔原的牛皮杜鵑才進入全盛花期,



芒種——極地勝景

從太平洋吹來的暖溼氣流,讓冰封長達七個月的天池開始融化,特殊的火山流水地貌,讓這裡彷彿極地一般。



直到1999年到電視臺工作,

才終於去了一趟長白山,

然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地

迷戀上了這座大山。


夏至:山河鋪錦

(請橫屏觀看)這是北半球一年白晝最長的一天,太陽到達北迴歸線,天池湖畔繁花似錦。



最初就是拿著攝像機拍攝長白山,

有獵奇的心理,

也有好勝的心理。

等到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時候

我買了一臺尼康D80,

那時我對感光度、光圈、快門速度……

一無所知。

慢慢地入門、痴迷,

但水平還是侷限於自己的認知。


小暑:夜眠銀漢

(請橫屏觀看)由於這裡的候溫(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達不到22攝氏度,因此長白山高山苔原以上的氣候是“春秋相連,長冬無夏”。此時正是觀賞夏季銀河拱橋的最佳時機。



技術決定了作品的底線,

審美或者說文化積澱

決定了創作的上限。

而自己,對審美,對文化的積累,

都差了一大截。

所以,我一直覺得

攝影對於我來說不是一門藝術,

倒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


大暑:萬花競放

長白山苔原帶無霜期不足60天,在苔原帶生長的植物,要在這短短的60天裡完成萌發、生長、繁殖,因此,這些植物會爭先恐後地綻放,爭分奪秒地生長,花期的集中讓此時的長白山成為花的海洋。



立秋:七月流火

立秋時天氣開始轉冷,七月流火不是指暑天炎熱,而是指農曆七月天氣轉涼,入夜時分可以看到銀河之心附近的天蠍座的大火星(心宿二)開始西沉。



這種與大山交流的生活方式

一直持續到現在,

已經20多年了。

雖然沒有創作出什麼好的作品,

倒是非常沉浸於這個創作的過程。


處暑:秋虹送暑

處暑即出暑,在暑天的尾聲裡,長白山天氣仍舊變幻多端,陰晴轉換間氣象萬千,恰當的時機和恰當的地點,會有難得的彩虹。



白露:秋山始肅

9月氣溫轉冷,高山苔原的植物停止生成葉綠素而呈現一片紅色,嶽樺林則逐漸變黃,這是長白山最為顯著的秋季物候。



徒步走遍了

長白山的北、西、南三個坡,

帶著帳篷睡遍了

長白山的溝溝坎坎、日日夜夜。


秋分:秋日勝春

(請橫屏觀看)此時太陽在北迴歸線位置,與春分一樣晝夜平分。主峰初雪已至,高山苔原以下則是層林盡染的一片秋色。



長白山最吸引我的特質

是它氣候的頻繁變幻。

太平洋暖溼氣流與西伯利亞寒流在此交匯,

形成了一個獨特的局部小氣候。

長白山屬受季風影響的

溫帶大陸性山地氣候,

除具有一般山地氣候的特點外,

還有明顯的垂直氣候變化。


寒露:秋寒林染

寒露時節,長白山針闊混交林帶也進入最美的季節,季節變遷如丹青妙手,在原始森林中繪就斑斕。



霜降:萬樹銀花

晚秋夜寒,露凝成霜,長白林海的秋季告別禮總會以一場令人驚豔的形式上演。



長白山降水量豐富,

降水日、霧凇天、大風天都很多;

霧日數也不少,

甚至超過“霧都”重慶……

這種氣候為攝影帶來了挑戰,

但更多的是帶來了極佳的創作機會。


立冬:霜雪滿山

冬日來臨,此時的長白山簡約而收斂,彷彿進入了一個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



小雪:參商永不見

夏季銀河最璀璨的部分連同天蠍座(商星所在星座)一起在入夜時分西沉,獵戶座(參星所在星座)在東方升起,東昇西落,故杜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喻指親人生死別離,永不再見。



對這座大山瞭解得越多,

才發現自己的淺薄。

自己前期拍攝的素材,

大都是簡單地記錄著

長白山變幻的萬千氣象。

作品大都圍繞著

長白山天池、瀑布、花海、晨昏等自然風光。


隨著日積月累,

這種記錄成了一次次的重複作業,

這種無主題的創作也進入了一個瓶頸期。


大雪:千里冰封

(請橫屏觀看)此時的天池開始冰封,厚厚的白雪為長白山增加了一份神秘聖潔,從長白山火山錐體下部的針闊混交林帶,一直到火山錐體頂部,一切生命都在這個季節開始休養生息。



直到近些年,隨著對生態,

特別是森林生態的瞭解,

才約略地有了創作的想法,

隱約有了創作的主題——

這就是以影像年鑑的形式

對長白山進行生態式科普式記錄。

一下子彷彿進入了一個新天地,

豁然開朗的感覺。


冬至:天佑長白

(請橫屏觀看)冬至時,太陽到達南迴歸線,這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一天。從此,日始長,但風更勁,天更冷,初升的陽光被狂風颳起的冰晶折射成難得一見的光暈環。



我將自己的微博,

取名為@長白山地理氣象紀錄員

廣袤長白山自然保護區

有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明顯的森林垂直景觀帶

和壯美獨特的火山流水地貌景觀

是它的生態旅遊資源,

這裡猶為珍貴的是

還保留著生物種類與生物環境演變過程

極為完整的記錄。


小寒:冬山如鐵

凜冬已至,風勁天寒,即使岩石山體堅硬如鐵,仍舊受嚴酷低溫和狂風侵蝕著。



我的記錄也從原來的獵奇心理,

轉變為對自己

關於長白山生態的一次掃盲。


比如早春類植物側金盞花、豬牙花等,

不是我們想當然以為的是在春天發芽,

而是在上一年秋天林冠樹葉落盡之後

就開始萌發;

長白山著名的松樺戀景觀

不是相依相偎共生的典範,

而是生存競爭壓迫的體現。


大寒:寒極春啟

(請橫屏觀看)24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春的腳步即將回歸。滿盈的生命蜇伏在冰雪覆蓋之下,期待著生命停頓的循環再次狂歡著開始。



鳥類的眼睛視網膜上

分佈著比人眼緻密兩倍的感應器,

它能看到4種原色,

11種主要的組合色。

因此,它能看到人眼不能看見的

各種細節和更多的色彩,

這種超凡出眾的視覺,

使拍鳥時我們的偽裝形同虛設,

鳥兒關注的不是你的存在與否,

而是你是否安全。



現在總會想起30多年前,

父輩們在那個類似於村莊,

如今已經整體生態搬遷不復存在的林場,

那些炊煙裊裊的黃昏時分,

以農民般的智慧總結交流著

關於長白山有關的天氣規律,

意圖預測掌握季節更迭的準確脈搏。


長白山的星辰大海


而我,正把他們的意圖付諸實施,

只是用另一種方式而已,

並把它命名為長白山物候影像年鑑。

這個年鑑就是

長白山一年的四季輪迴,物候遞變,

以及貫穿著整個生態的,

在自然扇動的翅膀中鋪陳展開的

生物間親密而激烈的演化關係……


長白山的星空



作者:卓永生

(微博:@長白山地理氣象紀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