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五千多年历史的“火针刺绣”,在草原上焕发新生

烙画——这项从西汉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古老技艺,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发展和一度的沉寂,今天在塞外草原上又绽放出新的生命……

初为烙花,后成烙画。烙画是民间传统绘画之一,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用铁质的烫画笔加热至100-800度,根据碳化原理,在不同的材质上烙制成画。做画的材质包括木、丝、绢、宣等,都可在其上烫制成画。据说牛皮烫画是漂洋过海从欧美流行过来。但烫画艺术早在我国的西汉时期就颇为盛名,当时又称“火针刺绣”“烙花”。

勾勒一幅天地合一的融洽,咏唱一段历史文化的风雅,置身画前,时光仿佛在似水年华中缓缓流逝,画师们在光与色的辗转之间,给古老的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一幅幅古色古香、层次丰富的烙画作品,不仅让人惊叹他们独特的作画技法,也催促着我们追根溯源,寻觅它的踪迹。

烙画是考验耐心和技艺的工作,不仅需要一定造诣的美术修为,还要一丝不拘的烙画技艺。彩绘画出现瑕疵,还可修改处理。但烙画出现落笔不当,有可能就会报废掉一幅作品。每件艺术品背后都是点点雕琢,笔笔绘描。牛皮烫画要先经白描,将画作图案拓印到牛皮上;用烫画笔勾勒出作品的线条轮廓;接下来是精细的烫绘,大幅烫画基本都由多人合作完成。

根据作画材质的不同,烙画分为木板烙画、皮烙画、羊毛毡烙画、丝绢烙画、宣纸烙画等,以及在器具上的烙画,比如烙画葫芦、烙画茶具。从绘画内容上说,又被分为人物烙画、动物烙画、山水烙画等等。

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特点,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或者是石版画,可以说,烙画既保持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达到了西洋画严谨写实的艺术效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从前,人们的绘画工具是烙铁,而现在是用温度可控的电烙笔,一只简单的电烙笔在不同材质上挥洒自如、自由游走,或勾勒,或擦染,灵动而潇洒。

电烙笔,是烙画过程中最主要的工具,为了制作出好的烙画作品。

画笔的粗细不同,达到的温度也相差很多,刚学习烙画的人,一般会选用细一点的电烙笔,笔越细,输出的电压越低,温度也就越低,容易操作。

烙画材质的选择也有一定要求,所选材料要有一定的耐温性,比如制作木板烙画,一般会选用材质紧密、耐温性强的木材,比如椴木、白胡桃木以及白枫木等等,随着烙画人技术的日臻成熟,就可以在不易掌握的材料上作画了。

烙画材料还要经过一些预先处理才能达到作画要求,如果选用的是木板材质,在烙画之前,要用砂纸对木板和器具进行打磨处理,使板面保持干净光滑。

拿木板烙画来说,对于刚刚开始接触烙画的人,可以先用铅笔在木板上临摹出画稿的轮廓,然后再用电烙笔顺着铅笔画好的轮廓熨烫出痕迹,这一步叫做起稿。

起稿主要是描绘出画的主要的脉络,同时确定好整幅作品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虚实结合,错落有致。起稿完成后,需要用橡皮擦掉铅笔的痕迹,确保画面的干净整洁。

当然,有一些材质是不容易去掉铅笔的痕迹的,需要技师用电烙笔直接起稿,这就要求他们具备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电烙笔熟练的把握能力。

一只烙笔,一缕青烟,烙画与绘画的区别在于,绘画是用毛笔以及颜料来制作,而烙画是使用电烙笔通过对温度、力度、速度的巧妙把握来完成。

烙画的创作技法大体可以归结为皴、擦、染、白描等几种形式,各种技法叠加,互为依托。烙画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烙画内容,以及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烙画,使整幅作品趋于完美。

皴,原本是指皮肤开裂形成的纹理,是中国画的表现技法之一,主要以点、线为基础。点是烙画中最常见的技法,运用电烙笔的笔尖在材质上留下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点,点技法在绘画中起到的是画龙点睛、丰富画面的作用。

擦,与点和线不同,它是针对面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不会独立存在,它是为皴服务的,能够让物体形状更加立体、自然。擦这种技法叫做“虚笔不见笔”,痕迹要让人看不出来。

染,是用电烙笔的斜面,在材质上烫出痕迹进行着色的过程。它可以让物体具有明暗、浓淡的变化,起到丰富画面层次的作用。染分为直线染和螺旋染,比如描绘山川的线条时多用直线染,表现云雾缭绕时则用螺旋染。

白描,也是经常使用的技法之一,指单用墨色线条勾画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这一技法被引用在烙画中也遵循同样的创作方法。它是用烙画笔在材质上熨烫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和柔和的面部表情,在人物画创作中用到的最多。

如今,烙画艺人们在保留了传统的技法之外,还把一些新的烙画理念和思维运用到烙画创作中,丰富画面的层次和质感。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创作理念,画稿在层层熨染中呈现出明显的色调变化和强烈的浓淡对比,达到线色融为一体的效果。

如今,烙画已成为呼和浩特代表性的旅游商品之一,而且越来越高端化。

烙画价格适中、载体多样、绘画内容和制作材料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它是内蒙古工艺美术作品当中固化为商品、与旅游业结合最为紧密的项目,深受市场的欢迎。

烙画的发展带给我们启示,民族工艺要发展繁荣,走向产业化是必然的道路。要在确保历史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两者缺一不可。工艺凝结成商品,这个商品会成为一个个载体,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传,这才是宣传民族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最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