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窝里横”,会关系到孩子未来幸福,家长要及早帮助孩子摆脱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乐乐补习班放学就立马看到门外的姥姥,自己开心的把自己书包给了姥姥,并且立马的下楼对着姥姥说,“我想要吃门口的炒粉,肚子好饿”,姥姥立即阻止了孩子的想法,“马上就要回家吃饭了,而且路边摊不怎么卫生。

我们等下可以去超市买点米粉,明早姥姥做给你吃”,看到姥姥拒绝了自己的要求,乐乐一下就闷闷不乐一直往前走。在路上遇到了乐乐的同学,一下就敲了一下乐乐脑袋,孩子一下子就吓到了,跑到姥姥跟前。

最后都是一路的牵着姥姥手回到家。一坐下就开始大发脾气,开始耍无赖,扔东西,甚至还对姥姥发脾气。爸爸了解情况后,就一下被气到了想要打孩子,就被姥姥阻止了,并且还对爸爸说“孩子不懂事,你怎么打他,好好说不行吗?”

其实在很多的家庭都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家里的老人对孩子格外的疼爱有加,会护着孩子。慢慢的就会造成孩子的“窝里横”的情况,但是慢慢下去,孩子的性格问题就开始出现问题,慢慢的长期积累下去,不仅伤害孩子,还会影响将来的孩子的未来。

v 分析孩子“窝里横”情况是如何养成的?

1. 家长的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度安全

在很多的家庭家长会给孩子过多的一份溺爱与宠爱,在温室成长下来的孩子,就会对孩子养成“窝里横”状态。

那么这样孩子在面对陌生的环境或者陌生的压力就会做出过激的反应。儿童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和他的同事,设计一套评价对家庭依恋及心理安全分类手册。这份手册主要就是分析孩子在面对母亲以及面对陌生压力时候会做出的反应,

其中出现的一个心理就是“安慰矛盾”,这个是形容孩子在面对陌生压力受会出现的情况,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或者陌生人。

就会出现不适感从而造就不安。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母亲安慰也是没有一点用,孩子出现矛盾心理,就是希望被安慰又抵抗安慰的心理。

2. 家庭内部情况

环境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重要的要素,如果家中出现比如;父亲在外就是一个弱势力量面对客户示弱。

但是对家庭的妻子就是强势的一家之主,对家中的妻子以及子女呼之来,甚至出现家暴情况,慢慢的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

在日本家庭中,这一项情况可以感受到,日本男士在外拼命干,扮演家庭顶梁柱,由于单线收入就可能就会出现失业情况,就导致男士在外示弱,压力太大就会对家庭发泄。

3. 外部压力太大

家长有的时候就会造就给孩子一定的压力,比如学业上会一直询问,也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观察孩子的其他的行为,不和孩子产生交流沟通等情况。比如孩子在学校出现情况等,日积月累下去孩子的内心,在外部压力太大的情况下,让孩子就会出现在“外面怂”现象,自然而然就会将压力转移给家里。

v 家长需要注意孩子“窝里横”,直接会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幸福

1. 无法建立有效亲密关系

在克里斯多福·孟所著作的《亲密关系》书中,有这样的话“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亲密的关系的建立,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建立,慢慢的就会开始建设自己的“亲密蓝图”,在孩童时期的和外在时期就已经慢慢开始就会有应对模型的产生,这也是孩子在将来今后对待亲密关系的直接折射。

2.“窝里横”升级为家庭暴力

“窝里横”直接的表现就直接表现在对待家人的“肆无忌惮”,甚至会从口头的争吵升级为家庭暴力。

父母如果不对孩子的产生“窝里横”加以重视的话,就会让孩子越发不懂得珍惜与自己最亲密的人,那么对人生和家庭都会造成非常深远的负面影响。

2. 成为社交生态链的末端

在多人联系的社交群体,群体之间难免就会有因为角色分工产生差异,自然就会形成“社交生态链”,既然会死一个生态链就像食物链一样,会有顶端也会有末端。

“窝里横”的孩子因为掌握不好人际交往的技巧,就会容易成为“社交生态链”的末端人群。他们可能就会成为有亲情依靠时候,就会大肆的挥霍不懂得珍惜;当没没有血缘缔结的,就会委曲求全的讨好他人。

v 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脱离“窝里横”

1. 不要以冲突对抗情绪

儿童心理专家麦克马拉说道“发脾气的孩子是很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强硬抑制孩子发脾气的家长”。孩子出现对家长发脾气,家长可以这样做:

① 握住孩子的手;

② 告诉孩子的原则,规则是一定要存在的,教育到孩子不可以对家长发脾气;

③ 家长需要耐心,一次不行就多次尝试。

对于教育孩子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的需要足够耐心地过程,可能一次会奏效或者一个月奏效等,换来一个懂道理孩子的也是需要家长花时间与精力培养的,但是这种收获往往就会比以暴制暴的方式来的更加好也会更利于孩子的发展。

2. 溺爱不可有,家长要避免孩子过分依赖

在很多家庭出现的溺爱就已经成为孩子的保护伞了,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纵容,溺爱不会换来美好只会让孩子更加放肆与自私。对于溺爱的行为家长可以这样做:

① 转移注意力,离开爷爷奶奶的视线;

② 转移场地以后,教育孩子到,现在有爷爷奶奶做靠山也是没有用;

③ 采用与孩子沟通讲道理的方式,也要和爷爷奶奶进行沟通,教育方式一定也要让老人明白,基于家人之间的信任。

3. 刺激孩子的有效社交

当孩子会通过社会实践的时候,就会慢慢的发现什么行为是可以、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随着孩子的认知发育日渐完善,孩子就会学会什么是懂得分享、交流等概念,社交技巧也是慢慢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

教育好孩子,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配合与相互理解慢慢培养出来的,家长慢慢养成耐心慢慢积极引导与培养。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