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便名满京洛,多次获韩愈举荐。韩愈为何如此偏爱这位诗鬼李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发展最为鼎盛的一个王朝,并且唐朝的诗歌文化发展得更是十分繁荣,是中华诗歌史上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据不完全统计,当时有名有姓的诗人就有2000多位,不仅有豪放派的诗仙李白、写实派的诗圣杜甫、还有奇思妙想的诗鬼李贺。今天我们要来了解的便是诗鬼李贺。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太白仙才, 长吉鬼才”之说。

那么李贺为什么会被称之为诗鬼呢?主要有两点原因:1.据《旧唐书》的描述,李贺常年患病,非常瘦弱,同时他的长相很有特点,两条眉毛是连在一起,胳膊和手指都比一般人长。他的妈妈很疼她,只让他在家里,无聊时他就整天往坟场跑,研究墓碑上的墓志铭。2.他的作品极具想象力,常常用神话故事来托古寓今,所以世人便给了他一个诗鬼的称号。

李贺出生在一个落魄的贵族家庭,远祖是李渊的叔父李亮,但因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特殊原因,李贺的家族受到牵连,从此家道中落。李贺虽自幼家贫,但却才思敏捷,7岁时便以一首《高轩过》名扬京洛,后来的李贺也不负众望,长期写作,随身携带锦囊,每每有灵感都会记录下来,收藏在锦囊里。长期的坚持让李贺也写出了许多名流千古的佳句。为什么李贺这么有才,《唐诗三百首》里却没有收录李贺的诗呢?是因为他的诗比较艰涩难懂,放进去的话必须要详细的解释,这一切都与他的亲身遭遇有关。

李贺和韩愈一样,都出生在河南,据说18岁的李贺想到朝廷做官,找韩愈帮忙推荐,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走后门”,于是李贺带了自己写的诗前来见韩愈。韩愈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每次科考他都是主考官,什么样的诗他没读过,什么样的人才他没遇到过。当时韩愈读到的第一首诗便是《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韩愈只看了头两句,便觉得眼前一亮,他惊叹到这么小的一个少年,从未没有经历过战场,却可以把战场描绘的那么生动,韩愈看完这首诗,仿佛自己身处塞外,城中的场景历历在目。读完这首诗后,韩愈与李贺进行了一次长谈,从此他更加地喜爱这位诗坛新秀,尽自己所能为李贺的成长开辟道路。

可惜,在李贺找韩愈引荐后,李贺父亲不幸去世,只能等服丧期满后再另作打算。三年后,21岁的李贺参加由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就要去长安作进士,可是却造人举报,因为李贺父亲的名字里有一个“晋“字,“晋”与“进”相冲,实为不孝。尽管韩愈为他辩解,却也无可奈何,他被判为终生不能科考。

未能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甚重。直到公元811年5月,由于李贺是李唐宗室的后裔,又有韩愈为之推奖,李贺又返回长安,担任奉礼郎。在京城当官的3年时间里,李贺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并且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李贺也因此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在那个人人赞颂仙佛的年代,这个偏执的年轻人却独树一帜专写鬼魅,并且以鬼魅入诗,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以及对残酷现实的反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李贺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感叹自己家道中落,入仕无望,报国无门,特别是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已成为传诵千年的名句,曾被摘录出来作为上联,但直到200多年后的宋朝,才子石延年才对出了下句:“月如无恨月长眠”。

​ 公元814年,他辞去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悲伤过后,李贺再次奋发图强,弃笔从戎报效大唐,后在潞州张彻的荐举下,做了3年的幕僚,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军队服务,帮办公文。可惜李贺只活到27岁便去世了,他在诗歌方面所达到的境界,至今无人超越,有人说李贺虽然活了27年,我们却想了他1000多年。对于这位诗鬼李贺,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